■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經驗篇
近百個智能機器人擺成“中國”矩陣,它們與南方科技大學師生一起揮舞著五星紅旗,在這場家國情滿滿、科技范十足的青春快閃里,放棄美國終身教職的鄧巍巍等多位海歸教授,與學生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作為一所承擔著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雙重使命的新時代大學,南科大把回答好“錢學森之問”作為立校辦學的重要使命之一。該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引導全校教職工共挑思政擔,科研與育人水乳交融,打造大學工、大思政、大協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范例,聚力鍛造具有濃厚家國情懷的拔尖創新人才。
全校教職工共畫育人“同心圓”
“對于充滿事業心和創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回國工作、為國效力是最好的選擇。”今年2月,南科大“現代科技與家國情懷”特色思政課正式開講,首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校長陳十一擔綱。他以自己放棄國外知名大學講席教授回國發展等經歷,勉勵師生們要培養家國情懷,以興學強國。
南科大95%的教師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正是建設國家的使命召喚,他們義無反顧回國效力。而家國情懷正是南科大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底色,如何利用學校這一獨特優勢,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旗幟,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南科大建章立制,以學分制、導師制、書院制為基礎,引導每位教師都成為學生的人生領航員。
李強(化名)入學后找不到人生目標,專業發展方向迷茫,成績不佳。在導師許宗祥指導下,他奮發圖強,最終申請到了香港科大博士全額獎學金。
“專業教師尤其是教授學高為范,他們的經歷與學生的未來發展之路更為接近。讓專業教師發揮立心鑄魂作用,更能讓學生信服。”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介紹說,該校所有教研序列教授都擔起書院導師職責。他們不但為學生學業發展等方面出謀劃策、傳道解惑,更擔負起立心鑄魂的重任。
為激勵督促廣大教師踴躍挑起思政擔,南科大賦予育人部門更大的資源調配權、獎懲評定權。南科大還大力改革思政課,為全體教職工打造立德樹人的廣闊天地。其中“現代科技與家國情懷”系列課程以講座形式開設,聚焦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熱點問題。課程一公布就成為選課“爆款”。
科研、育人“并蒂花開”
創造國際一流學術成果并推動科技應用,培養未來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拔尖創新人才,是南科大創校的重要愿景、初心。陳十一介紹說,該校把科研等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積極探索構建科研育人的長效機制,在強團隊、指方向等方面下功夫。
南科大推動科研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該校大一學生就有機會進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實驗室,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他們在參與式、互動式和研究性的學習過程中,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開拓創新等多方面能力。
“我們讓科研和育人互促共進、協同發展,跳好‘雙人舞’。”南科大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介紹說,該校建立健全科研育人的制度體系,積極搭建本科生、研究生參與的高層次實踐科研平臺,還探索建立了創客車間+攀登計劃的科技創新實踐育人項目。
而1∶10的師生比,讓南科大教師有充裕的時間引導每個學生找到科學探究的原動力,發揮好科研隊伍德育中的第一責任人作用。
南科大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學生孫植銳原來看論文時囫圇吞棗,寫論文時不注重細節。導師蹇林旎授之以漁地教他方法,讓他自己去發現、改正問題。蹇林旎還通過言傳身教,讓他明白做科研時要甘坐冷板凳,而不是趕時髦、追求短期效應。
南科大一大批學子在科研+實踐的育人體系中受益,成長為有責任擔當、科學精神、研究能力的新秀。僅2018年,該校本科生就在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36篇高水平論文,奪得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金獎等學科競賽大獎。
“大協同”讓育人資源擰成一股繩
院長午餐會、書院人文茶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南科大樹禮書院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得到精神的指引。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讓樹禮書院導師真正成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指路人。
“我們直面只抓兩頭而忽略中間大多數學生的育人痛點,組織、構建惠及全體學生的育人活動、平臺。”南科大人文社科學院院長、樹禮書院原院長陳躍紅對書院的育人初心很明確,爭取讓所有學生個性發展、多維成長,完成人格的養成、品位的塑造、審美的培養等。
做實院系管理、做強學工中心、做精書院管理成為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思政工作格局。
“關鍵在于整合學校各項育人元素,打好協同育人攻堅戰。”郭雨蓉介紹說,南科大從“大學工”著手,著力發揮學校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學生工作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作用,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懂育人、能育人、會育人的部門分工協作、各展所長。該校還開發大數據平臺,各部門信息等資源互聯共通,形成院系、學工、書院環環相扣的“三全育人”格局。
近年來,南科大與時俱進地打造思政教育升級版,在助力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的“新長征”路上,思政大協同的育人效果也初步顯現。據統計,南科大2018屆本科畢業生升學深造、前往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就業人數占比59.70%。其他畢業生通過參軍入伍、支教,為祖國奉獻青春。(劉盾)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