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6月2日,《科學》(Science)雜志以長文形式刊發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寒冷適應促進了亞洲葉猴社會系統的演化》,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靈長類社會演化之謎。該期《科學》封面圖為亞洲葉猴的代表——秦嶺金絲猴,圖片由西北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齊曉光,博士后武進偉和趙蘭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齊曉光、西北大學教授李保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東東和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教授Cyril C.Grueter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北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此項研究整合了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地質學、比較基因組學等多學科手段,完整揭示了800萬年以來亞洲葉猴復雜社會系統演化的過程、動力和遺傳基礎。
“通過對包含金絲猴在內的亞洲葉猴七個屬代表性物種的系統發育分析和其祖先的社會系統重建,我們提出了亞洲葉猴‘三幕式’的社會演化歷史。研究發現,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物種傾向于形成較大的社群,且兩次社會聚合分別發生在晚中新世冷期和更新世第四紀冰期,表明寒冷事件可能驅動了社群聚集。這也是對2014年我們團隊提出‘亞洲起源-聚合’假說的系統闡明?!饼R曉光介紹說,此項研究豐富了動物社會系統演化學界“非洲起源—分裂”的單一解釋,將亞洲葉猴樹立為研究社會系統演化的新模型。
同時,該成果開創了“行為—生態—基因組”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拔覀兘M裝了亞洲葉猴七個屬代表物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并將宏觀進化生物學與微觀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相結合,來挖掘寒冷事件驅動社群聚集背后的遺傳學機制?!饼R曉光說。研究表明,歷史上的寒冷事件促進了亞洲葉猴的能量代謝和神經、激素調節相關基因受到正選擇,演化出了更加有效的腦、神經激素調控網絡,其中在奇鼻猴類群中與催產素、多巴胺遞質系統有關的基因改變格外引人注目?!霸诓溉閯游镏校弋a素和多巴胺具有強化母親與幼兒之間紐帶的作用。寒冷效應引發它們的適應性變化,強化了母嬰間的紐帶,延長了寒冷地區奇鼻猴的親本撫育?!?/p>
《科學》審稿人評價:“作者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完整回溯了亞洲葉猴的社會演化歷史,并對其生態成因和遺傳基礎進行綜合解析,這在靈長類和脊椎動物的研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為社會演化領域開辟了一條新大道?!?/p>
另悉,齊曉光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另一篇長文《系統基因組學研究為靈長類動物進化提供新見解》也同期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