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日前,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小同行評價研究報告(2022)》。該報告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聯合組成的課題組共同編制完成。該報告分析數據涉及2022年度全國127所院校的11528名教師等學術人才,涵蓋43780份詳細專家評審意見。
課題組首席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介紹,2020年人社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創新評價方式,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評價,是“破五唯”評價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機構的獨立評審和網絡評議,實現了全程匿名獨立評審,全過程嚴格保密,真正實現“程序公正,結果公平”,這也是越來越多高校委托專業機構外審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同行評價是同行評價(Peer Review)的一種,其突出價值是在符合學術規律的前提下實現評價對象與評價者更為精準的匹配,從而更有利于作出科學、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在實踐中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的海量的專家庫和精準匹配,更能助力高校在職稱評審中實現真正的小同行評價,實現“內行評內行”。課題組希望從大數據的角度來展現和分析高校職稱評審探索第三方機構獨立評價和小同行評價的真實情況和發展趨勢。
報告顯示,“雙一流高校”更傾向選擇第三方機構的小同行評價方式。全部“雙一流”高校中有28.57%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小同行評價,這一比例在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比例分別為7.24%和0.4%。參評人員職務類型以傳統分類中的教授、副教授為主,但職務類型的多元化、細分化分類趨勢開始顯現,調研中出現了將近200個不同類型,這說明一些高校職在稱評審的科學分類評價方面開始積極探索。
報告發現,小同行評價中參評人員與評審專家學科背景和研究領域匹配程度更高。11528名送審人員學科結構與相對應的21756名評審專家學科結構相同。同時,第三方機構會結合各送審單位的要求,對送審人員與送審專家的研究方向和領域進一步細化匹配,解決了交叉學科帶來的困擾。此外,不同類型高校選擇評審專家數量有一定區別;所有高校正高評審選擇專家的數量都不少于副高。高校選擇評審專家普遍采取5-3組合(正高5名專家,副高3名專家),部分高校仍采取3-3組合,極少學校采取4-3組合。
報告指出,不同院校的外審通過率有一定差異。按照報告中對通過率的定義,小同行評審通過率最高的是原985高校,為81%。普通本科、普通??坪驮?11高校分別為64%、62%和54%。各類高校的副高通過率均高于正高職稱。報告顯示,評審意見選項數量的設置與評審結果之間有一定關聯性。評審結論五個選項的整體通過率高于評審結論為四個、三個及二個選項的通過率。因此在職稱評審中,整體通過率可通過細化評審表,增加結論項數量維度進行針對性調節,結論項數越多,通過率越高;結論項數越少,通過率越低。
王云海教授介紹,該課題組已經啟動“中國高校人才發展與評價追蹤調查(China University Scholar Survey, CUSS)”項目,《中國高校職稱評審小同行評價研究報告(2022)》是該項目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未來課題組將持續對全國高校學術人才的引進、評價、發展等相關問題進行廣泛且深入的調查研究,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高校學術人才的質量和動態,系統分析各高校、各學科學術人才發展趨勢和缺口狀況,為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做出貢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