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總是期待孩子在受過教育之后,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杰出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因此,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希望他們自己能夠或者我們幫著他們樹立起遠大的個人理想,比如建立起科學家、畫家、音樂家、優秀運動員、高級官員或管理人員等遠大的個人目標,這樣做并沒有錯,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人才能更充實,生活才更有方向,學習才能更有動力,而沒有目標,人會變得懶散,各種能力提升也會很慢。
【資料圖】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科學家、音樂家、高級官員或管理人員、優秀運動員……這些在各自的領域內有頂尖成就的人,都是極少數,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多數人都終將會平凡地過此一生。從社會學上講,這是人才涌現的規律,強中自有強中手,最強的只能是那幾個。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某個行業的頂尖翹楚,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意愿外,還有天賦和機遇這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素。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要逐漸幫助大多數孩子完成這樣的心理過渡,或者讓他們擁有一種心理機制,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順利地完成這樣的心理過渡——坦然地接受一種平凡的現實,做一個平凡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充滿自信地做一個平凡的人,不因理想的破滅而消沉、氣餒,在能力范圍內還要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建立起一種平凡但不平庸、不碌碌無為的人生觀,盡好自己的本職,完成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幫孩子樹立信心,建立遠大的個人理想,是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接受自身的平凡,認清現實,卻不消沉,依舊積極生活,更是家長和老師要給多數孩子上的必修課。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深深感到:如果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始終把自己放在平凡人的位置上,每天早晨起來,首先警醒自己的就是,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我有一個可以觸摸到的現實目標,我會為這個目標努力打拼,而且我的生活只與我有關,只要在我現實的可能性之中盡力做到最好即可,沒有必要與他人比較,這么一想,很多生活中的煩惱就都沒有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盡管兄弟姐妹五個,但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在學校上學,農家活只是在假期里干一些,因此我常常覺得自己注定要遠離家鄉,成就一番大事業。后來當了老師,依然在校園里生活,到現在已經近30年了,在這近30年的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會有煩惱,特別是想到自己的理想與自己的現實狀況很不吻合的時候,我的心理就會失衡。這種失衡還包括很多現實的比較,比如與同事的比較,在買房、職稱、業績和孩子的成績等方面都有很多可比性,這么一比較,我就會產生一種想讓自己從凡人堆里跳脫出來做人上人的想法,這種想法會給人莫大的壓力,很多時候我都無法超越他人,這時一種消沉的情緒就會涌上心頭,再也沒有了積極做事的欲望。但突然有一天,我想清楚了,我為什么要這么自命不凡?我勸告自己:我就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家庭的孩子,我的天賦也一般,我只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盡好自己的責任,盡可能把自己的教學水平發揮出來,做好自己就好。這樣一想,我的世界一下就明亮了很多,我又有了一種積極的心態。
此后,我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農村孩子的位置上,我就覺得工作中的那點苦那點累都算不了什么,多干點活,多承擔點責任,是對自己最好的鍛煉,是自己最好的成長方式。從那以后,我就從來沒有抱怨過工作中的任何問題,我把多做工作多干活多付出當作人生的一種享受,我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挫折當作自己成長進步的財富。
如此一來,原來那個自命不凡,以為大學畢業,是一個天之驕子的自己就沒有了,那個在無眠的夜晚偷偷哭泣的男孩也不見了,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堅強的人,一個豁達的人,一個快樂的人。
也就是說,承認平凡,接受現實,反而會讓一個人充滿了進取的力量。
反觀我們的教育,我們比較缺乏的是,讓孩子能夠坦然接受自己能力的不足,更缺乏讓他們從自己的低起點上重新出發的勇氣和力量。
首先,要想讓孩子認識、接納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我們成人就必須先接納孩子的缺點和短處,鼓勵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更好發展,這方面我們做得都不足。我們一般都會為每個孩子選定同樣的賽道,還會制定同樣的標準,把孩子的成績提到一個很高水平,不顧孩子的特長和興趣,這種做法值得深思。
其次,即使倡導孩子成為頂尖的科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高級管理人員,也要告訴他們,我們依然還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這里面的區別就是專家與“人上人”的區別,我們鼓勵孩子做某一方面的專家,但不鼓勵他們做人上人。我們要在某一方面有頂尖的學識或造詣,而不是要通過某個專業或事業成為人上人的角色,對他們眼中的“普通人”擁有一種優越感!這就要求我們不要在一些世俗的領域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一個健康的社會和職業觀念是:術業有專攻,每個行業的人都是平等的,每個行業上下級之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盡可能減少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橫向比較,弱化比較的結果,考試要更多表現對學習效果檢驗的功能,而不要用排名激勵學生。要增加每個孩子的縱向比較,或者提供更多的項目,讓每個孩子的長處都能被看到。
一旦我們用強調排名等方式激起了孩子總要超越他人的欲望,以此來驅動孩子的學習,而不是通過專業價值和興趣等內在因素來引領、驅動孩子的學習,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在追求“不平凡”的道路上,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孤單,因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壓力,周圍的每個人都是對手,世界都不友善,日積月累,有的孩子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走上極端的道路。
反思自己19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多數時間里,我們總是喜歡引導孩子追求卓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應該是一個卓越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一個超出了別人很多很多的人??墒?,現實真的是這樣嗎?他們真的都能做到嗎?如果自己不能卓越呢,那就會從自己給自己建設的不可估量的心理高臺上重重地摔下來,并且平臺越高,摔得越重。
今天,我不反對有些孩子還去追求卓越,因為的確有一些孩子天生就喜歡挑戰他人,喜歡與別人比較,比如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天生就有一種不服輸的氣質,他們有這樣的能力和心理素質,或許他們真的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但我同時也愿意把自己的平凡教育觀傳達給孩子,讓他們接納自己的不足,不斷修訂一個更符合實際的人生目標,讓他們更多與自己比,不要太在乎世俗和他人的看法。我發現,一些孩子還真的發生了一些改變。好高騖遠的孩子少了,立足現實的孩子多了;焦慮煩惱的孩子少了,開心快樂的孩子多了;羨慕嫉妒的孩子少了,見賢思齊的孩子多了。
我們的教育至少要允許一部分孩子平凡,讓他們擁有承認平凡的勇氣。
(徐力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泰安市長城中學)
《人民教育》2023年第7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