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ChatGPT的迅速升級無疑會給教育帶來挑戰,如何應對?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態度就是接近它、了解它。ChatGPT的知識儲備人類肯定無法企及,它的檢索與整合速度更是人類望塵莫及的,但如果因為這些就認為不需要教授和掌握知識了,恐怕會誤導受眾,關鍵在于教什么知識和怎么教的問題。
與智能機器人溝通的主要方式是對話。研究證明,隨著人們對ChatGPT的不斷訓練,它的深度學習能力會提升??傮w而言,它提供的學校某項管理工作或某一教學內容的建議,其范圍一定會超越我們這些個體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甚至站位也會高出具體的個人。譬如,我曾多次讓ChatGPT給我一個具體學科某一內容的教學建議,它的建議不僅會從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縮寫)的視角出發,甚至會涵蓋大學教學的視角,把所有或者說大部分可能涉及的知識點都一一羅列出來。如果讓它談談校長領導力之類,我相信它也會超越絕大多數管理者的認知范疇,甚至可能在回應中提供一定的情感滲透。但它目前所提供的建議往往是格式化、框架式的,具體如何實施,還需要我們憑借自己的個人認知,聯系具體的工作和教學場景,尤其要從我們的工作(教學)對象出發去選擇、調整和完善。
如果我們忘掉了智能機器人終究是機器的話,就有可能被它帶偏。計算機有一個基本的思維方式——用戶思維,它誕生之初就確定了滿足客戶需求的宗旨,無論我們向ChatGPT提出怎樣的問題,它總是會千方百計地給我們一個回應,哪怕“文不對題”也一定會“自圓其說”。我認為,用戶思維恰恰與學校教育的特點是相通的,好的教育應該具備的條件就是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從不同個體的特點出發采取相應的策略,選擇合適的方法。就目前的智能機器人來看,它與人的區別也恰恰在這里——其滿足客戶的需求,就是給客戶一個程式化、機械化的建議,它并不能像人一樣及時捕捉具體的人的言辭、行為、表情背后的東西,并對這些情況做比較全面深入的分析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
面對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的更新換代,面對它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學校融入課堂,中小學校管理者更需要轉變觀念,以一種積極的、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它,與它建立起互動友好的關系,而不是以保守的姿態看待它,更不能盲目地抵制它,要認識到該來的終究會來,事實上教育的未來已來。約翰·普利亞諾在《機器人來了: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生存法則》中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建議:重新評估自己?!懊鎸ψ詣踊耐{,現在是你重新評估自己的時候了”,教育亦是如此,我們每個教育者都要想一想,自己有哪些關鍵成功技能,有哪些容易被自動化取代的技能——這些是有用的技能,但是不能使我具備競爭優勢;明確哪些可以使我找到獨特定位以實現既定目標的新技能。我有哪些不易被自動化取代的技能——它們將保護我,降低我會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我將進一步學習并提升這些技能。
智能機器人時代的教育者,需要的是與它合作與它同行,而不是對抗,需要利用智能工具來提升自己的智慧與技能,所謂適者生存,恐怕在智能機器人時代會顯得尤為突出。我們必須認識到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升級換代與普遍使用,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機會,唯有借助智能工具找到新的出路,才能給學校教育、給自己、給教師帶來新的機遇。中小學校管理者的普遍問題在哪里?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頭腦里貯存的都是過時的知識,我們很少會有意識地用批判性、質疑性思維去審視當下的中小學教育;另一個方面就是對權威和專家的崇拜,不僅使自己與原本就稀缺的批判性、質疑性思維漸行漸遠,而且容不得師生的批判與質疑。
《因計算機而強大:計算機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與學習》的作者西摩·佩珀特在本書中指出:我們的教育人為地將文化分割為“人文”與“科學”兩個領域。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越是分隔,被分隔的兩方越是各行其是”,而計算機可以作為打破“兩個文化”之間界限的一種力量。作為學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智能時代防止因“對機器的崇拜”威脅自己的批判性、質疑性思維,因為這些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需要我們具備時異而智變的意識,以人的智慧思考引導師生與智能機器人相處,充分利用智能工具為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和學習提供多維視角。用好智能工具改善學?!敖獭迸c“學”,關鍵在人,在于一個個具體的人的知識與動機,尤其是思維方式。由此看來,智能社會的教育需要的是觀念的革命,而不是技術的革命,“它意味著對特定知識領域的重新審視,對學習過程本身的重新審視;它意味一種新的、更為雄心勃勃的教育抱負”,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身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終將會被智能工具摧毀。
中小學校管理者的“智變”要立足于如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工具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回歸人性與基本價值,認真地思考智能工具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和學習,將給學校教育帶來怎樣的變革。必須認真對照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采取積極的舉措幫助教師主動增強數字化意識,提升數字化教育意愿,承擔數字化社會責任,提高數字化教育技能,等等。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探索運用智能工具實現協同育人、改善教學,有效地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要求的基本策略與方法。
一句話,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智變”讓教育因智能工具而強大。
(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2日第5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