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校園爸媽’是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典范,青島東川路小學教師從學生入學開始‘一對一’幫扶到小學畢業,幫助困難學生200多人,這種教師無私的大愛將影響學生一生。”日前,青島市教育局局長姜元韶在全市德育工作會上倡導全市教師做“愛與責任的教育人”。
東川路小學,是一所外來務工子女占76%的學校。父母忙于生計,部分學生缺少陪伴。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感受家一般的溫暖,2010年母親節,學校成立了“校園爸媽”團隊,由學校教師自發與學生結成對子,“一對一”幫扶家庭或學業上有困難的學生,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這種“認親”關系一旦開始,就是六年的時光,“校園爸媽”會陪伴他們的“校園孩子”直至小學畢業,見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愛滿校園,13年來從不間斷。每逢元旦和兒童節,學校會組織“校園親子”集體活動。冬天為孩子送水杯、送圍巾、送手套,夏天送書包、送書籍、送球拍等。近年來,學校把簡單的贈送禮物逐步轉換為校園親子活動,開展了帶校園孩子VR看世界、新年做虎頭帽、端午做香包等活動,每次都用不同形式的活動帶給師生新的體驗。
在學校集中行動的感召下,教師參加“校園爸媽”活動積極性越來越高。校園里,教師隨時關注自己校園孩子,每逢孩子的生日、兒童節更會主動地給孩子買禮物,節假日還會帶著他們外出游玩,爬山、看電影、逛博物館……甚至將他們帶回家中與自己的孩子共度美好時光。中途有教師調走,馬上會有新的“校園爸媽”“接力”,這項愛的行動至今已有13年,幫扶學生達200余人。
有一個“校長媽媽”是怎樣的體驗?作為外來務工子女的曉萌從二年級開始和校長張惠嬈“認親”結對。多年以后,張惠嬈還清楚記得第一天看見她的樣子:穿得臟兮兮、破破的,說話幾乎聽不見聲音。為激發這個小女孩的自信心,校長堅持給她買書看,鼓勵她參加布藝社團,引導她明白“家庭暫時的困難不算什么,沒有志向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貧困”。曉萌非常懂事,每次問她喜歡什么禮物她從來不說。一次偶然的機會,校長從她要好的同學口中得知她很想要一個芭比娃娃。兒童節時,曉萌從校長手中接過心儀已久的芭比娃娃,高興之情無以言表。剛結對時曉萌還是一點點高的小“萌娃”,小學畢業時,曉萌已高出校長不少。從當初的靦腆、害羞,慢慢成長為一個懂得感恩、成績優異的孩子。每年教師節都會給校長送親手制作的賀卡,表達對“校園媽媽”的祝福感恩,也表達了要報答社會的關愛之情。
13年來,每一個“校園爸媽”背后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美好真實故事。90后出生的年輕教師李琛成為一對雙胞胎兄弟的“校園媽媽”,是從2016年的第一次家訪開始的……
初次走進“小浩和小雨”的家庭時,從小生活在城市的李琛,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家徒四壁”,孩子的母親因精神問題,整個六口之家靠父親賣菜維持。她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從此,無論做什么,都會想到自己的“雙胞胎兒子”。這對學生家里沒有任何藏書,她自費為他倆辦了讀書卡,孩子腳上的鞋磨破了,就給買鞋,周末帶著“孩子”看電影、吃大餐……兄弟倆沒事兒就跟在老師身后,大家都笑著說“真像倆保鏢”,漸漸的兄弟倆從內向不愛與人交流、臟兮兮到后來敢于在國旗下演講,尤其是數學成績進步非常大。畢業典禮上,他們緊緊抱著老師,哭著說“謝謝您,李媽媽!”
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就是不簡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3年堅守的“校園爸媽”,關愛一批又一批的“校園孩子”在這里長大變高,但唯一不變的是教師對“愛生如子”這份教育情懷的執著追求。
張惠嬈告訴記者,“校園爸媽”的初衷就是讓教師從愛一個學生出發,激勵自我去愛更多的學生,給更多學生更好的“爸媽般”的師愛。今年植樹節,全校43位“校園爸媽”和結對的“孩子”一起種下43棵紅豆杉“愛心林”。今后每年的植樹節,他們都將在這里一起拍照留念。這片愛心林將陪伴學生成長、成才,也將見證教師對學生的拳拳愛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