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璐 中國平安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
近年來,伴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非法金融活動頻出且花樣繁多,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財產安全,是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大毒瘤。
中國平安作為一家大型綜合金融集團,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秉承“金融為民”理念,積極開展各項舉措,幫助金融消費者維護自身財產安全。
平安助您守護財產安全
平安旗下某公司門店,某日接待了一位客戶A女士。A女士稱近日接到“客服”電話,告知其購買的平安保單分紅減少,為其推薦了一款保本保息的新產品,收益高達6.5%。被高收益打動的A女士,未再仔細辨別,便前往“客服”告知的“平安公司”,簽訂了新的合同。合同簽訂后,A女士反復回想,心中始終不安,遂至門店咨詢。聽了A女士的經歷,柜員告知所謂平安公司地址為假冒地點,公司也并無她購買的產品。在柜員的協助下,A女士撥打110報警并最終成功挽回損失。
中國平安提醒您:
樹立理性消費觀念 謹防非法金融侵害
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財產品
根據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消費者應認清銀行理財、基金、信托、期貨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保本高息”“專家保證”等均是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的常見套路,應提高警惕。
不輕信來路不明“小道消息”
消費者進行投資理財時應首選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并頒發許可證的金融機構,不輕信通過網絡論壇、微信群、QQ群等傳播的“小道消息”以及無合法資質的機構或人員。如對金融業務存在疑問,可通過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官方網站、熱線等咨詢核實。
不貪圖“一時便宜”因小失大
消費者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理財觀念,切忌僥幸心理、賭博心態。對陌生來電、郵件推銷等非正規網絡途徑誘導投資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二維碼,不輕易授權非官方APP使用協議;拒絕與陌生人共享實時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經濟損失
如不慎被騙或遇到可疑情形,應及時保留聊天記錄、轉賬記錄、銀行賬號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消息來源:平安產險遼寧分公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