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那曲位于藏北,海拔極高,夏天來得特別晚。4月份草原才開始解凍,9歲的美朵卓嘎就要跟著家人,從山腰的土房搬進山頂的牧場。對美朵來說,世界是由雪山、家、學校組成的,但今年有點不一樣。這個暑假,她第一次走出雪山,前往北京參加“2023平安希望小學科技夏令營”,乘坐飛機汽車、游覽高校名企、觀摩火箭衛星……初到北京的頭兩天,美朵有點靦腆,總是低著頭,隨著活動開展,她的開朗天性被釋放了出來,會對別的孩子笑了,還認識了新疆的朋友,一個更廣闊、更多彩、更深邃的世界在她眼前展開。
“2023平安希望小學科技夏令營”由中國平安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帶著新疆、西藏、內蒙古、山西、山東等全國各地26所平安希望小學的百余名師生走進博物館、高校、高新技術企業,幫助他們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升科技素養。從1993年起,中國平安就持續開展教育公益事業,歷經三十年不斷升級迭代,不僅讓鄉村孩子有學上,也竭力填補鄉村學校素養教育空白。如今,平安又努力整合社會資源,提供課外實踐機會,助力鄉村孩子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PART 1
“雙減”之下,科教向上
“我記得這個的,是55個(顆)!”當夏令營老師提問北斗系統有幾顆衛星,美朵小聲對她的新朋友說,她坐在后排,背挺得直直的,積極地舉著小手。在夏令營的第二天,她就參觀了中國航天博物館,了解我國航天科技發展歷程,觀看了長征火箭和火星探測車模型,還聽了北斗衛星科普講座。
有一天,孩子們一起上“我心目中的北京”主題繪畫課,大多數孩子都畫了氣勢宏偉的清華大學、天安門,美朵卻畫了門面并不起眼的中國航天博物館。老師問她還記得航天博物館里有什么嗎,她脫口而出:“有衛星,還有好多的飛船。”顯然,她把火箭叫成了飛船。盡管還不能很好地區分火箭、飛船、衛星,但這些概念已經深深進入了她的腦海。
“對這些孩子來說,如果沒見過,他們是想象不出來的。”李豫川是那曲索縣榮布鎮龍河希望小學的老師,這次他帶著美朵和另外兩個孩子一起來到北京,他還記得以前上課時給孩子們講交通規則,“太難了,我們那兒沒有公路,你跟他們說紅綠燈,他們就是沒有感覺。”
龍河希望小學坐落在幾座大山中間,2013年建成,然而到鎮上的公路今年才開始修,從學校到鎮上要開車一個小時,到縣里三個小時,大多數藏民一生都生活在山里。
今年是我國“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二年,學生擁有了充足的課余和假期時間,可以自由發展藝術、體育、科技素養。但對那曲偏遠牧區的孩子們來說,夏天的假期有另一種意味——他們必須跟著父母駐扎到更深的山里采挖蟲草,一個月的蟲草期,幾乎就決定全家一年的收入。
如果說科技發明是那曲的孩子無法想象的,那對于新疆和田縣西旁村平安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來說,它就是可想又不可及的“遠方”。該校的六年級學生蘇比努爾,就在這次夏令營見到了很多“似曾相識”的科技成果。
夏令營的第三天,孩子們走進中國航空博物館,戰斗機、雷達等尖端國防裝備琳瑯滿目,蘇比努爾卻被一架老舊的轟炸機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我在《熊出沒》里面看過這架飛機!大馬猴和二狗他們開的,我一眼就認出來了,真的太像了!”她興奮地得站在飛機前合影了好多張。相似的一幕還發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博物館,蘇比努爾看到了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她還以為是假的,當老師告訴她這是真的,她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就是覺得恐龍很大,覺得‘哇,是真正的恐龍!’原來真正的恐龍特別大!”
“大多數孩子對科學是天然有興趣的,但如果只是學習,沒機會接觸實物,這種興趣就會慢慢地淡去,”李豫川感慨道,“給三年級的孩子看科技教育視頻,他們會特別興奮,但如果到了五年級、六年級,還是只能看視頻,他們就沒感覺了。”隨著鄉村地區發展,大部分孩子不僅有了科學課,也能夠通過電視、互聯網了解相關知識,他們與城市孩子的差距,又體現在了博物館等線下科教資源上。
這次“2023平安希望小學科技夏令營”帶領鄉村孩子走進科研科教場所,在中國航天博物館體驗“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航天激情,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感悟國防裝備的力量,還參觀京東物流、方正字體等高新技術企業,了解科學技術怎樣應用在生活中……通過可觀、可聽、可觸摸的體驗,讓科學興趣被放大,讓科學夢想被留住。
高質量的線下科教,不僅能充實了“雙減”后的假期時間,也是以科技為牽引,激發孩子們向上生長的動力,讓他們能夠超越地域、想象的局限,去觸摸真實而廣闊的世界。
PART 2
喚起自主探索熱情,為心靈找到出口
蘇比努爾做過的科學實驗不多,“一張紙放在水面會沉下去,但在紙上放一根針就不會沉,氣球用一個釘子扎會破,但用很多釘子扎就不會破。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做一個杯子的實驗,裝滿水的杯子上面放一張紙,把杯子翻轉水也不會倒出來……”每一個細節她都記得清清楚楚,描述起來眼睛閃閃發光,但她其實已經好久沒做過實驗了。
隨著“雙減”政策推進,STEM模式在教育界風靡一時。數據顯示,近三年中國STEM教育市場持續增長,規模已近390億元。以跨學科、項目式、情景式教學為主的STEM課程,被認為是提升學生科技素養的有效手段。但當城市父母花高昂費用為孩子報名STEM課程時,鄉村孩子卻連一個科學實驗的機會都難以爭取。
“我們每個學區有好幾所小學,但實驗設備很少,由上級部門統一調配,前年有一次學區調整,設備就調配到別的學校去了。”西旁村平安希望小學的帶隊老師謝天華很無奈,學校素養課程大多是主科老師兼任,他自己就是數學老師兼任科學課,由于缺乏實驗設備,孩子們只能背誦課本、應付考試。
“我現在都是自己看課本學。”蘇比努爾難掩失落。夏令營走進清華校園的時候,幾個清華學生騎自行車從她身邊經過,她說她能看出他們就是清華的學生,“因為看起來"很聰明,和我們不一樣。”
為豐富孩子們的研學體驗,“2023平安希望小學科技夏令營”借鑒STEM模式,進行情景式、項目式教育,提升孩子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北斗衛星科普講座中,老師帶來一場“救援與被救援大作戰”冒險游戲,孩子們扮演遇難受困者,嘗試用衛星給自己定位;而在京東物流“亞洲一號”倉庫,孩子們不僅觀看機器人工作,還動手體驗打包,理解物流系統的運作方式。
在北京科技職業學院,蘇比努爾第一次操控無人機,“我太緊張了,特別害怕飛機撞到別人,我特別用力地捏著遙控器,全身都在抖,但我成功了,沒有撞到人,也沒有掉下來!”從親手組裝無人機、模擬飛行,再到實際試飛,蘇比努爾激動不已,“太開心了,還想再飛一次!”
每一次親身體驗,都是在喚起孩子的熱情和向往。不僅科學教育,音體美等素養課程同樣如此,“但是在鄉村學校,素養教育缺的不僅是設備,我們還缺乏師資、缺乏理念。”山西省永康平安希望小學的郝巧珍老師對此深有感觸。該校是中國平安于2010年援建的,十幾年來,平安不間斷地進行幫扶,學校的辦學環境好了,教學設備逐漸完善,但還是苦于留不住年輕的教師,“都是老教師,計算機課、實驗課他們不會,實驗操作專業性太強,也不敢隨便教,怕出點啥事。”
平安幾乎每一年都會派來支教志愿者,帶來音樂、美術、體育、科技等課程,緩解師資壓力。“那些支教老師啊,剛來幾天,學生就和他們親近得不得了,”郝巧珍說道,“因為學生就是喜歡上這些課啊,支教老師的教學方法又很新鮮,真的帶著他們動手探索、做游戲,就打開了這些留守兒童的心。”
這一次夏令營,郝巧珍帶了3個六年級的孩子來參加,六年級升學壓力大,本來她是不打算帶的,但校長堅持讓她帶出來。經過幾天活動,郝巧珍意識到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們上了初中,可能就沒機會參加這種活動了,現在帶出來看了,也不一定就想做科學家,但至少給心里留下一些震撼、有一些觸動,這就很好了。”
藝術、體育、科學等素養教育,不僅是為了提升知識,更是為孩子的心靈找到出口。無論是把素養教育帶進學校,還是帶領鄉村孩子去觸摸、探索外面的世界,背后都有著中國平安的努力。多年來,中國平安以持續的關愛,在鄉村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為他們啟發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PART 3
與關愛為伴,與希望同行
結營儀式上,美朵穿著藏族民族服飾,和兩個同學表演民族舞蹈,跳著跳著,她注意到前排的奶奶在輕輕拍手,她也對著奶奶甜甜地笑了起來。就在前一天,這位奶奶送給她一套樂高積木,讓她很開心。
這位奶奶就是平安公益基金會理事王利平。美朵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這位奶奶,她才有機會在家附近上學。那是2012年,時任平安高管的王利平,得知那曲索縣榮布鎮偏遠牧區條件艱苦,就捐款36.8萬元,加上地方政府匹配223.12萬元,在當地落成了一所希望小學,并用父親王龍河的名字命名。
“當年西藏解放,我父親是第一批援藏干部,那曲到昌都的第一條公路就是他參與修建的。”王利平介紹道。
龍河希望小學實行寄宿制,學校落成后,當地藏民可以就近送孩子讀書,有些失學孤兒也由政府送到學校教養。遺憾的是,出于健康考慮,王利平并沒有親身去過龍河希望小學。得知學校的孩子們這次要到北京參加夏令營,她很高興,親自挑選了各種禮物,從浙江飛到北京來和孩子們見面。讓她驚喜的是,孩子們也給她準備了禮物,那是三個孩子一起畫的畫。她還向帶隊的李豫川老師關心學校的情況,得知當地多孤兒,又有了資助孤兒的想法。
1993年,中國平安和希望工程結緣,在安徽援建了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學,從此開始了教育公益歷程。王利平曾經親自去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平安希望小學支教,當地環境的艱苦和孩子的純真,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好幾次支教都以和學生哭著分別告終。
“一開始我們覺得他們缺什么,我們捐就可以了,”王利平回憶,“后來我們更注意看護孩子的心靈。”2007年平安啟動支教行動以來,在馬明哲、王利平等為首的領導層親身帶動下,眾多平安員工化身志愿者,不遠千里到偏遠鄉村支教。他們發現,短期支教時間有限,課程沒法教出效果,志愿者走了孩子也會更失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平安反復試驗,最后提出了“接力”的模式——志愿者結成隊伍,一批接一批地去到某所小學支教,前一批的老師會詳細記錄課程進展和學生情況,交給下一批老師,讓支教形成連續性。
這種接力,同樣年復一年地在永康平安希望小學上演。一提起平安支教,郝巧珍老師是又敬佩又感慨:“真的是一年又一年,一批接一批地來。,”在她看來,平安支教老師很好地填補了鄉村家長、老師對孩子關愛的缺位。
“我們這些老師沒辦法,天天催作業,孩子對我們又敬又怕,始終有距離。那些支教老師呢,每個周末一定都去家訪,一點都不怕累,摸清孩子的情況,再和孩子談心,孩子們就特別信任和喜歡他們。”郝巧珍最有感觸的是,有的支教老師會給每個孩子過生日,那些平時孤僻自卑的孩子哭得稀里嘩啦的,因為從來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生日。
平安教育公益發展三十年,就是這樣一個由無數人共同推動,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始終與關愛為伴,與希望同行的歷程。
從援建校舍、操場、宿舍樓等“硬件”,到持續不斷的支教等“軟件”幫扶,再到軟硬件結合援助,迄今為止,平安教育公益已經共計援建了119所希望小學,圍繞科技、文化、體育、心理健康素養等方面,形成硬件維護、課程支教、遠程培訓、夏令營、獎學金五大工程,讓越來越多鄉村青少年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提升綜合素質。
隨著鄉村振興,孩子們的需求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平安又順應時代發展,在素養教育方面發力。2019年,中國平安聯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啟動“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通過研發科技素材校本教材、捐贈科學實驗包,及援建科普實驗室等方式,為鄉村學生帶去科教資源,截至目前,該計劃已在1039所智慧學校落地實施,培訓鄉村教師14110名,惠及31萬余名鄉村學生。
一次援助、一次支教、一堂素養課、一次夏令營,或許無法決定一個鄉村孩子的命運,但當它們持續不斷地發生,總有改變會因此而來。正如夏令營活動中老師揚起的旗幟,讓每個孩子不掉隊——教育公益是中國平安的企業社會責任,也是一種“托起燦爛明天”的理想主義,它為孩子指出的,是人生前進的方向和信心。未來,中國平安將持續與希望同行,揚起向上生長的旗幟,引領鄉村孩子走向美好未來。(平安產險遼寧分公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