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金融詐騙手法可謂五花八門,有的人會冒充公安或銀行工作人員,有的人會冒充商家以及親戚朋友,有的人會用假的宣傳材料、虛假的投資項目來誘惑你。但無論手法如何,核心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騙取你的錢財。前不久,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防范冒用金融監管名義實施詐騙的風險提示?,F在犯罪分子公然行騙,連監管部門都敢冒充了?為提升廣大消費者對金融詐騙的風險識別能力,增進消費者對常見的金融詐騙形式的了解,讓更多人掌握相應的防騙知識,今天宜享花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也祝廣大網友在面臨類似詐騙套路時能夠保持火眼晶晶,守護好自身和家人的錢袋子!
通常,冒充金融監管部門實施詐騙的手法通常有三種。第一種便是不法分子冒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名義,通過電話短信、快遞信函、互聯網等渠道,發布“P2P出借人風險專項清退通知”“金融平臺清退通知”等虛假信息,引誘投資人通過所謂“官方回款渠道”進行“清退登記”,廣大消費者朋友應對此加以防范。
此外“理賠、退款”也是詐騙高發地帶,消費者一不小心就容易入了圈套,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消費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訴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消費者手機號碼、投訴內容等信息,冒充金融監管名義,以“解決投訴”“理賠退費”等為由聯系消費者,誘導其點擊“XX監管部門在線理賠中心”等虛假鏈接或者利用視頻會議軟件創建所謂“XX監管部門會議室”,誘騙登錄并開啟屏幕共享,從而騙取銀行卡號、網銀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盜取消費者資金。故此,消費者若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請千萬提高警惕。
對于頻繁發生的“消除不良征信記錄、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等電信詐騙案件,相信一些消費者應該有所耳聞。值得一提的是,在冒用金融監管名義實施詐騙中,不法分子就會利用非法收集的銀行卡號、貸款額度等個人信息,通過電話、社交軟件等聯系消費者并騙取信任,謊稱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聯網貸款等借貸產品時產生逾期記錄,將被列入“征信黑名單”,如要“修復征信”,需向指定的“專用賬戶”轉入資金進行“信用佐證”,以此來達到詐騙的目的。
現在的金融詐騙手法多種多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疏忽掉進騙子的陷阱。因此,樹立防騙意識很重要。最后,宜享花呼吁居民保持理智和防詐反詐意識,對待不明信息進行冷靜分析,避免上當受騙。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