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周黎安在2021智源大會上的發言表示:人工智能對中等收入群體有替代和創造的雙重作用,創造的崗位總體上要遠多余被替代的崗位。如果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工業革命以來幾次重大技術變革也證明:雖然每次巨大的技術進步都導致一些傳統崗位的消失,但最終創造的就業機會遠遠大于其所摧毀的數量。
通過模型估算表明,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工智能等數字化轉型對就業的正面影響會迅速擴大,預計新增就業崗位將由2025年的6875萬個上升至2035年的1.7億個;在數字化轉型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凈影響上,到2025年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人數預計僅增加了約400萬人;而到了2035年,由于人工智能收入效應愈發凸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預計將達到1400萬人。
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為低收入群體創造一條躍升進中等收入群體的道路。這一方面是由于人工智能本身創造了一些新興的就業崗位,例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等;同時也跟一些傳統的低技能勞動力互補,形成高技能勞動力。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普及速度和范圍都將快速提高和擴大,具有職業規劃敏感度的人已經開始搶占先機。記者發現,在諸如B站之類的平臺上,人工智能方向的公開課及證書培訓已經開始受到熱捧。
有聽眾向記者表示:“人工智能行業目前已經有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頒發的證書了,屬于市場稀缺的證書類型,含金量很高。自己計劃通過兩到三節公開課的試聽,結合自身水平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證書方向。越早拿到證書,越有求職、升職、加薪的談判籌碼,因為這標志著你有很好的行業敏感度和高效的學習能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