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東京奧運會的收官,第13個全民健身日也在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中將健身、健康帶動成為了微博、朋友圈的刷屏話題。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頒布之后,央視網的“公開課”特別策劃更是以“人生幸??鞓?,強身健體十分重要”的口吻把全民健身的重要性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智能健身品牌FITURE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遠聲接受了人民網的視頻專訪,分享了作為從業者的思考和觀點。
45%國民經常參與鍛煉,全民健身帶來空前規模產業紅利
按照“健身體育強國”的規劃,我國將在2035年實現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口占比45%,體育產業的GDP占比4%的兩大目標。這就意味著,屆時每周至少進行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鍛煉的人數將增加超過2.5億,體育產業的產值增加近7萬億。如此規模的紅利,無疑將為大量行業公司帶來空前的市場機遇。也伴隨著這樣的風口,智能健身從今年開始強勢崛起,其中不僅誕生了像FITURE這樣的新興獨角獸企業,也不乏咕咚、樂刻、億健這些老牌的健身行業公司,甚至還有華為、百度、小米等科技巨頭正在躍躍欲試。
對此,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科技應用的迭代升級,健身設備的智能化將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從融入AIoT技術,到走硬件+內容+服務的路線打造生態閉環,智能健身的崛起無疑已成為了行業的新風口。純粹賣器械的時代已過去,智能健身鏡或是帶屏幕交互的其他硬件產品是這股潮流下的必然產物。故而在最近一到兩年的時間里,智能健身鏡、動感單車、劃船機、橢圓機等居家健身設備也在消費市場興起,甚至不僅是Keep等在線健身app迎來了用戶活躍的高峰,在B站、抖音、小紅書都掀起了健身營養主題內容的大爆發。
面對這樣的利好趨勢,能不能把握住紅利,全看健身行業自己了,一場變革亟待發生。公開數據顯示,由于現有的服務模式存在缺陷,消費者體驗不佳,再加之各種消費陷阱防不勝防,健身房用戶的月平均使用時間只有30分鐘,全年平均打卡次數只有6次,滲透率僅為5%,甚至比東南亞國家還低。而除了核心健身用戶的體驗不佳之外,還有龐大的消費者群體或是因為時間、空間因素的不便利性,或是因為難以堅持健身,又或是因為對“游泳健身辦卡”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傳統以線下健身房為主體的市場之外。以上兩方面因素綜合,就是為什么目前大眾會普遍認為“健身雖好”,但就是沒有付諸行動的原因。
剩下2.5億人口的運動普及,要靠科技賦能來降低健身門檻
在人民網的視頻專訪中,FITURE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遠聲對于健身的“開始難”和“堅持難”兩大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以及FITURE對此的解決方案。關于“開始難”,智能健身鏡能將專業服務帶到用戶家中,使足不出門的隨時健身鍛煉成為了可能。與此同時,來自于高水平教練以及專屬營養顧問的指導能讓用戶可以得到具備針對性的個人訓練計劃安排。至于“堅持難”的問題,智能健身鏡除了提供專業內容服務之外,還通過高規格的影音效果、社區互動以及AI技術的融入令訓練的體驗更具沉浸感與陪伴感。
據悉,在FITURE魔鏡的現有用戶中,除來自一二線城市的用戶之外,同樣不乏三四五線城市甚至青海、新疆等邊遠地區的用戶。與此同時,其用戶活躍度則為每月打卡訓練14次,平均使用時長達30-40分鐘。這個數據,不僅達到了WHO提出的成年人每周150分鐘中低強度健身的標準,也符合全民健身計劃對經常參與運動鍛煉人口的規定。值得一提的是,FITURE魔鏡的用戶使用數據,不僅對比國內健身房用戶平均每年打卡6次差異明顯,若以產品售價折算,FITURE魔鏡用戶的全年單次使用成本不到50塊,比絕大多數按次預約的健身房也要便宜。
從公開信息上來看,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健身鏡廠商為保證用戶體驗,除在硬件中融入AI技術外,還在健身內容及服務上進行了大量投入。以FITURE為例,除用高規格打造硬件終端并自主研發具備AI功能的智能運動追蹤系統之外,他們還打造了一個影視制作規格的內容工廠。通過囊括一套教練、拍攝及后期、音樂、開發和AI的數字化“交互內容創作管理系統”,FITURE可實現全年5000節健身課程內容更新的產能,覆蓋力量、塑形、瑜伽、普拉提、有氧舞、體態糾正等13大類課程,結合專屬健康顧問能滿足全年齡段家庭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對于FITURE這類智能健身鏡,有行業專家分析稱,圍繞智能終端的“硬件+軟件+內容+服務”模式能達到線下傳統健身房80%以上的效果,加之其具備便利、性價比等方面的優勢,有望成為居家場景下的主流選擇。更為重要的是,智能健身鏡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憑借科技賦能來拉低健身的門檻,令低線城市用戶能夠享受同樣標準的健身服務。這無疑對完成剩下2.5億人口的運動普及有著極大的意義,也是智能健身鏡完成自我證明的必需。
(原標題:用戶100%達到WHO的健身標準,卻還有人說智能健身鏡是"智商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