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系列紀錄片《荒野至上》的陸續播出,觀眾們對其的熱議與好評不斷發酵。在觀眾看來,該片不僅與其他同類型紀錄片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更是在為類型片注入“身臨其境”感的基礎上,深層次地引發了觀眾對于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追問與思考,在視覺享受之上,賦予紀錄片更多的內涵。
觀眾口碑不斷發酵,以專業視角呈現真實荒野引發強烈關注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系列紀錄片《荒野至上》已播出至第三集,前滑翔傘運動員顧瑩與她的團隊堅守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只為了拍攝“世界上最完美的藏羚羊影像”;每年定期奔赴中越交界地的徐健,在時間、運氣、耐心的加持下,如愿拍攝到了國內僅存此地的東黑冠長臂猿;“天山雪豹”的拍攝者邢睿與他的團隊驅車千余公里,奔赴新疆阿爾金山調查野生動物闖入人類居住區事件,卻“意外”拍攝到野生棕熊扒窗入戶的珍貴影像……連續三集內容,觀眾跟隨著野生動物攝影師的鏡頭翻山越嶺,追尋著荒野中野生動物的腳步。
節目過半,觀眾愈發體會出《荒野至上》所帶來的“身臨其境”感,“感覺和之前看過的自然生態紀錄片不一樣,看《荒野至上》有種真的跟著攝影師一起拍攝的真實感,好像我真的在山川樹林中穿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棕熊就在離我不遠的地方。”誠如觀眾所言,《荒野至上》放棄了以視覺奇觀為主的呈現方式,反而以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視角進行直觀傳達,以此帶給觀眾一種“體驗他們的體驗”的沉浸感,從而將真實的荒野原汁原味的放置于觀眾眼前。相較于以往同類節目更注重獵奇感,《荒野至上》所帶來的相對“另類”的真實感,使其在觀眾中獲得了不錯反響,截至目前,新浪微博#荒野至上#話題閱讀量已突破8561.8萬,網友討論還在持續發酵中。
“沉浸感、體驗感、真實感”,這些都是觀眾為《荒野至上》下的定義。“這部紀錄片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每部自然生態紀錄片的背后都有野生動物攝影師的堅守,或許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活、一種追求,一種迫切想要將荒野呈現給更多人看的愿望。”就如片中徐健所言,“這些自然記錄在很多時候能夠發揮起保護的作用,因為只有我們的公眾、老百姓更加廣泛地了解我們自己的這些自然瑰寶、自然遺產的時候,他們才會從內心里對這些東西產生關心,產生愛。”《荒野至上》借用野生動物攝影師的專業鏡頭,將都市人或許永遠都接觸不到的荒野呈現于他們眼前,在引發強烈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意識。
用真實荒野觸碰思想的“荒野”,拓展紀錄片創作的內涵及外延
其實,無論是什么種類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呈現野生景象、喚起保護意識,都是其拍攝的目的之一。而《荒野至上》另辟蹊徑地選擇以野生動物攝影師的鏡頭作為呈現視角,除了想要為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感,便于更深刻的理解“荒野”的含義外,自有一些超越了紀錄片創作內涵的“外部延伸”在。
第一集《迷戀》中,顧瑩在贊嘆落日下的藏羚羊有多美的同時,也看到了都市人視線之外的“荒野”,她說,“可可西里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這只是對于人類來講,對于動物它并不荒,相反它具有生物多樣性,它是生機勃勃的。”第二集《聞聲》中,徐健說,“我覺得荒野它始終在這里,不管我們去不去,它都按照它的自然規律在運行,荒野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它的狀況帶回來,告訴全世界的人。”第三集《尋蹤》中,邢睿說他喜歡到荒野當中去,“它不僅滿足我的好奇心,在荒野中觀察自然,在各個物種之間你能體會到的生命的價值、生存的價值,這會大大的改變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看待周圍人的方式。”
借助每一集野生動物攝影師與荒野之間的碰撞,我們總能從中悟出一些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荒野并非僅是與都市相對的另一個生存世界,它的生態法則更喚起人類對于原始的探索,對于生命的致敬,甚至對于自己內心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其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人文意味,正是《荒野至上》對于紀錄片內涵的延伸。或許,對于一部自然生態紀錄片而言,觀眾不應只從中得到視覺上的享受,精神層面的思想引導也尤為重要。
以野生動物攝影師為媒介,同時兼顧觀眾的視覺審美與精神需求,《荒野至上》所具有的“新面貌”或許是其贏得觀眾一致好評的主要原因。在《荒野至上》中,荒野不僅僅是自然生態,更是山川哺育的生靈,是野生動物攝影師的人生態度,更是觀眾內心對于原始生命力的向往。這樣一部內涵豐富的《荒野至上》,絕對稱得上是自然生態紀錄片領域的“稀缺題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