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河南水災”無疑牽動著舉國上下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的優良傳統,鴻星爾克也應聲而動,捐送物資5000萬,而人家此前一直虧損。“瀕臨倒閉的愛國企業”激發了廣大網友的同情心,再加上普通民眾難以親身參與河南災情的救援,網友們也將對河南的支持嫁接到了同樣艱難中生存的鴻星爾克上,人們跑到鴻星爾克的直播間“野性消費”,這個此前“平平無奇”的國貨品牌一炮而紅。
不過,也有人批評他們抓住熱點,力推“愛國營銷”,從而引發眾多網友野性消費,產品賣到手軟。知乎上也有不少網友發起提問:鴻星爾克捐5000萬是公益營銷嗎?
01
說“公益營銷”可能有些功利,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如今的網絡輿論中,營銷和公益已經難舍難分。企業做公益的初心當然是為了彰顯社會責任,但過程中很難講不摻雜“順便打個廣告”的私心。
對于鴻星爾克而言,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宣傳企業的良善,塑造無私奉獻的良好企業形象是合乎情理的,但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確實已存在事件營銷現象。知名企業就像社會公眾人物,在全社會的公益事件面前,你公益也好,不公益也好,無論你想不想主動營銷,其實都會產生“營銷”效果。
鴻星爾克的品牌和這波操作,我們不吹不黑,還是我們一以貫之的營銷觀點。拿這次鴻星爾克走紅來說,在“鴻星爾克連微博會員都舍不得充”“鴻星爾克的微博評論好心酸”等話題上熱搜后,其趁熱打鐵,直播從白天開到凌晨四點,一邊欠導用戶理性消費,一邊說賣爆了貨沒了,雙線思維創造“愛心消費”動機,不得不說這是成功的操作思路。
02
鴻星爾克捐款河南本身是一件善事,網友支持鴻星爾克也是對愛國這一行為的認可和支持。但萬事皆有度,鴻星爾克現象也衍生了一些過度營銷的現象,比如某景區宣布穿鴻星爾克鞋進景區的游客可以免收門票;某公司通知員工購買鴻星爾克的產品可報銷,甚至還有人跑去其他品牌直播間大罵主播,質疑他們為洋品牌打工……
此次捐款中,還有人“詐捐”,說唱歌手“孩子王”在自己的社交平臺曬出捐款1.8萬元的憑證,被網友扒出來是P圖,實際捐款只有100元。大家都在為洪災盡綿薄之力,捐多捐少個人量力而行,但P圖的行為就不止是虛榮那么簡單了,更是詐騙。這不僅是對公益善舉的不敬,更讓災區人民寒了心。
更有甚者,居然利用災情打廣告,比如州本地的兩家房地產企業,在鄭州暴雨時打出“入駐高地,讓風雨只是風景”、“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傾倒,有車位,無煩惱”這樣的廣告來蹭熱度;同時,一些無良媒體借用明星八卦打出“鄭州暴雨:我有點大,你忍一下”這樣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災情在他們的眼里成了賺錢、博眼球的工具。
愛國當然沒錯,可過度的“愛國營銷”不可取,“發國難財”更不可取;做公益也不是作秀,捐錢不是跟風,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積善本意。相比于讓愛國行為變成營銷事件,我更敬佩像華為、溜溜梅這樣低調行善,默默災區捐款捐物卻不宣揚的企業,他們傾囊相助,但卻不為人知,也不做愛國營銷。
03
在大家都在比捐逼捐的時候,有些企業已經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做了許多。比如遼寧方大,官方微博粉絲一萬不到,武漢疫情時捐款2億元,如今又給河南捐款1億元物資,對外都沒有聲張,讓網友覺得這家公司“壓根沒有品牌團隊”;再比如華為,很多人沒有看到華為捐款的消息,被質疑不仗義,實際上華為不僅低調地給河南捐款了3000萬元,還派出了眾多的通信專家前往救災一線,參與通信的恢復工作,解災區燃眉之急,低調得讓人佩服。
不止低調捐款,有的企業甚至還發文要求不許主動傳播捐款信息。前幾天,溜溜梅在經銷商群內發布了一則通知:關于向河南捐贈物資400萬的事項,要求各單位各部門不宣傳、不推廣。若不是某個經銷商客戶把截圖發出來,恐怕沒人相信一家企業要故意錯過這樣一場大好的營銷機會。
像溜溜梅這樣“做好事不圖營銷”的企業還真是業內一股清流。對于捐了不讓說,溜溜梅董事長則在私下表示:“希望大家多關注救災”。溜溜梅不想被架起來,讓愛國營銷熄火,回歸救災本身,這是一種成熟品牌的價值體現。確實,當愛國行為變成營銷事件,捐款的本質就會發生改變,我們還是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災情和捐款本身。
其實,像溜溜梅這樣的快消品牌,日常營銷投入并不少。但在關鍵時刻,他們卻選擇了似乎不相稱的低調。之所以說這是成熟品牌的價值體現,是因為在溜溜梅的價值觀里,他們將援助河南當成企業的一種文化必須品,而不是一種售賣品。一個有價值信念的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非賣品。
慈善一旦成為強制,和敲詐勒索沒有什么兩樣,無論有著多么高尚的名義。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種,讓公益的回歸公益,讓營銷的回歸營銷,只有這兩者變得更加純碎,對企業和社會才更有益。鴻星爾克固然值得支持,但像方大、華為、溜溜梅這樣做好事不留名的企業,也同樣值得我們敬重。真心希望多一些溜溜梅這樣“捐了不讓說”的務實企業,踏實做產品,做好本分事,或許就是最大的善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