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惹事”的短期健康險業務,又一次迎來全面自查整改。據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險司向各金融監管局、各財產保險公司發布《關于開展短期健康險業務自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據悉,監管部門在開展現場檢查及數據延伸排查過程中,發現一些財險公司在“保險+醫藥”合作過程中,通過團體補充醫療保險承保了確定將發生、損失程度確定的既往病醫藥支出,使財險公司實質成為有關機構給患者發放購藥補貼、促銷藥品并獲得銷售提成的通道方。
為進一步規范短期健康險經營行為,監管要求各財險公司立即停止經營不符合保險原理、失去保險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險業務,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并對相關責任人員追責處理。
(資料圖)
藥轉保再現新變種,被異化的“團體補充醫療保險”暗藏貓膩
從2021年的“首月0元”、2022年的“藥轉保”、2023年的“魔方業務”,再到如今的藥轉保新變種“團體補充醫療保險”,短期健康險在互聯網時代,一直走在創新的前沿,但也一直爭議不斷。
隨著《通知》的下發,又一次揭開行業一款“假保險”的真面目。
據悉,近期監管部門在開展現場檢查及數據延伸排查過程中,發現一些財險公司在“保險+醫藥”的合作過程中,通過團體補充醫療保險承保了確定將發生的、損失程度確定的既往病醫藥支出,使財險公司實質成為有關機構給患者發放購藥補貼、促銷藥品并獲得銷售提成的通道方。
此外,一些財險公司通過調整等待期設置、人為調整理賠發生等方式,營造保險公司承保的被保險人保費收入與藥品開支不同、部分被保險人不出險等表面看起來符合保險射幸原理的假象,違規行為更加隱蔽。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表示,監管要求自查的 “團體補充醫療保險”,其實是業界所謂“藥轉保”的新變種,其本質是財險公司與第三方平臺合謀,將特定藥品消費者的藥費轉化成為保費,表面看藥店客源會更加穩定,消費者能夠獲得一定購藥補貼,第三方平臺收獲技術服務費并做大業務規模,但保險機構除了虧損,以及虛假繁榮的保費規模,一無所獲。
財險公司規模情結“賠本賺吆喝”,監管敦促自查短期健康險
為進一步規范短期健康險經營行為,切實維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合法權益,財險司決定開展財險領域短期健康險業務自查工作。
據悉,這也是繼2021年、2022年、2023年之后,監管就短期健康險中“藥轉保”偽創新模式的又一次排查。
從自查范圍來看,監管要求各財險公司經營的短期健康險業務,重點是公司與擁有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關聯公司的相關業務集群合作開展的相關業務。
自查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是否存在承保確定發生的保險事故,不符合保險基本原理;是否存在業務全流程被動受制,保險公司無法控制風險;是否存在通過人為調整理賠等方式營造符合保險射幸原理的假象,刻意規避監管。
具體來看,各財險公司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由分管健康險業務的負責人牽頭、相關業務部門負責制定自查方案、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工作,切實做到自查不走過場、不漏環節、不留死角。
同時,各財險公司要做好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公司應立即停止經營不符合保險原理、失去保險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險業務,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并對相關責任人員追責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自查工作不到位、隱瞞問題不報的財險公司,后續一經發現,監管部門將依法從嚴從重處罰。
在時間安排上,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在2024年8月31日之前完成內部自查自糾工作,并將自查報告報送監管,金融監管局在匯總有關自查情況后,應于2024年9月6日前通過內網報送財險司。
業內人士表示,此番短期健康險業務自查,或意味著一些保險機構短期健康險保費暴漲的神話將難以為繼。據悉,一些第三方平臺此類業務占比高達90%以上。未來,這些第三方平臺如何轉換賽道,重新贏得資本方青睞值得關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