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復旦大學舉行2023屆學生畢業典禮。8300多名研究生、3500多名本科生順利畢業,帶著收獲踏上新的征程。
(資料圖)
臨別之際,復旦大學校長金力為畢業生送上寄語:
在復旦118年的歷史中,同學們是比較特殊的一屆。 抗疫三年,世界正在加速改變。“躺平”成為一個網絡熱詞,復旦園是成長的“溫室”,而不是“躺平”的溫床,絕大部分復旦學子都在努力奮斗。但是,離開校園之后呢?年輕人輕言“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選項。
拒絕躺平,有三重內生動力:
第一,中國人不會選擇認命。
古往今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一種文化認同。同學們應當思考,到大家知天命的年紀,能不能把一個強大的現代化中國交給下一代、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使命在肩,怎能躺平。
同學們在校期間,通過親身體驗懂得了“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對困難,如果拘泥小我,也許只能發出怯懦的呻吟;但當小我融入大我的時候,人民就是江山、我們就是江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第二,青年人不能自我壓抑創造。
欲望是創新的潛動力。年輕人是最有創新欲望和創造活力的,天賦不能被委屈,韶華不能被辜負。
在今年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我請教丘成桐先生:究竟什么是創新的源動力?他的回答很簡短,兩個字“興趣”。好奇心、求知欲是最本源的創新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渴望,是堅持創新、不懈奮斗的精神保證。
第三,復旦人不會選擇守成。
在我們的母校尚在襁褓的時候,創校先賢們就為她立下“與歐美并駕齊驅”的宏愿,然后為學校的生存奔波不止、奮斗不息。
復旦人的字典里沒有抱殘守缺、故步自封。一周前,裘新書記寄語赴西部、基層和重點單位就業的同學們:“干卓越的事,做有趣的靈魂。”“卓越而有趣”,是我們對復旦文化特質的共同理解。這樣的文化特質,讓更多的復旦人成為發現者、開拓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