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廟是怎樣的景區?
太原文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太原文廟巷3號,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明代重修并擴建。太原文廟為祭祀孔子的場所,太原文廟嚴格按照孔廟建制修建,是山西省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太原文廟之一。
太原文廟,占地面積3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現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廟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圣祠,前后四進院落式布局。
太原文廟坐北朝南,為明代焚毀后的崇善寺遺址上重建,占地面積31000余平方米,以牌樓、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圣祠為核心,構成中軸線及四進院落格局、東西兩翼建有花園庭院、亭閣等附屬建筑。欞星門前的六角盝頂亭、寺前照壁及晉王府鐵獅子為明代遺存。
太原文廟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廟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圣祠,前后三進院?,F太原文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展區面積18000平方米。
太原文廟有什么主要建筑?
牌坊
太原文廟牌坊原位于最南側,后挪至西側,三間四柱三樓式。中間坊心題有藍底金字的“文廟”二字,坊間上額描金彩繪雙龍戲珠,這在全國同類文廟的牌坊上相當少見,僅有北京國子監牌坊上有類似的圖案。在次間枋上還繪有各式各樣的彩畫,紋飾精美。石砌的夾桿石共4對8個,每一對之間以鐵箍拉緊。除了夾桿石外,為了防風,前后共有8根戧柱支撐。
萬仞宮墻
萬仞宮墻在太原文廟入口處,在圍墻外有三間四柱三樓式木牌坊,該牌坊原來位于太原文廟最南端。太原文廟的照壁,為一字青磚藍瓦硬山式,壁長22.3米,高約11米,厚1.6米,正中鑲有黃藍綠三色琉璃制作的四方琉璃貼面方心,繪有流云海水、雙龍戲珠圖案。
欞星門
欞星門建于石階高臺上,由三座一間兩柱沖天式欞星門并列而成,中間一座欞星門的兩柱高出額枋呈沖天狀,柱頂有琉璃云罐套頭,并蹲坐朝天吼。門檐下兩面藍底金字匾額分別書有楷體、篆體“欞星門”三字。三座欞星門間墻上鑲有4個綠琉璃團龍。欞星門東西兩旁,有兩座六角亭,原是崇善寺遺存,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亭基是磚砌臺座,亭身為木柱梁架結構。六角亭北側,有東西兩小門,西為禮門,東為義路,是太原文廟的出入口。
琉璃磚墻
三座欞星門間共筑有4座琉璃磚墻夾壁,欞星門最外兩側筑有2座灰磚制團龍影壁。4座琉璃夾壁為磚構造,采用須彌座,外表通體貼有黃、藍、綠三色琉璃面。底座飾以各不相同的花卉圖案,中部以凸點構成的壁心內飾以浮雕云舞團龍圖案,檐頂兩側使用琉璃筒瓦,額枋以上飾以彩畫。頂部壁檐仿木構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拱裝飾,檐下斗拱明間為十一踩,兩次間斗拱九踩。正脊飾以黃色琉璃鴟吻。在影壁琉璃斗拱中還飾以黃色琉璃制的福祿壽三仙。這四座夾壁每一座都體現了色彩艷麗,裝飾性強的建筑特點。琉璃燒制工藝較高,屬于晚清琉璃制品的精品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