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企業的品牌資產比喻成一個江湖,有作為“武林盟主”的Logo,統領著整個公司的視覺,也有各大“名門掌門”,如品牌官網,把持一方媒介。
往小里說,諸如“日歷”、“工作服”也可以稱為“群雄豪杰”,常駐各大酒樓茶社,行走江湖的“關鍵節點”總能遇到。
而在這里面,最有趣的可能是“品牌手冊”了,它屬于——看似所有規則都在其內,但地位又很低,要么公司領導說“這東西好像不太是我們的品牌”,要么員工只是機械執行里面的標準。
它最常見的使用方法是“丟”——部門領導“丟”給新員工,讓他去“學習學習”;或者公司品牌部“丟”給服務商,讓他們“參考參考”。
(圖片來自于網絡)
時間久了,“品牌手冊”江湖名聲堪比無人知曉的“掃地僧”,武學造詣不及各路群演所扮的“江湖草莽”。但在我們看來,“品牌手冊”更像是沒有學到九陽神功的張無忌、沒有遇到風清揚的令狐沖——本可以是“神器”,但就缺“靈犀一指”點化。
“丟手冊”的部門領導想不到,被點化的“品牌手冊”能幫助員工愛上這家企業,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品牌部想不到,被點化的“品牌手冊”能幫助服務商更懂企業,為后續溝通節省不少成本。
而這一“指”,就是企業和品牌手冊的制作方,真正明白它到底有何用。
品牌手冊的底層邏輯,它究竟是做什么的?
在之前文章中,我們已經對品牌核心驅動力進行了分析,品牌促進客戶選擇、促進員工愛戴、促進投資者青睞的核心原因是——“認同力”。
即,品牌的受眾對于品牌的認可,是他們愿意為品牌“用愛發電”的原因,而作為品牌內容的集大成者,品牌手冊更應該扛起這面大旗。
因此,我們不難推導出品牌手冊的第一個功能——可感受:它是一個品牌的“魅力手冊”,閱讀者能從中感受到品牌交付的價值。”
認同品牌價值,本質是價值觀的融合,而人的行為,都是順應價值觀而動——此時品牌的受眾,尤其是行為與品牌強綁定關系的員工、或是供應商,都成為了一塊塊“璞玉”,手冊的作用是將其“玉芯”從內引出(而不是靠外部切割)。
此時品牌手冊的作用是“可創造”:供使用者在培訓、制定部門文化、生產研發等活動時,能夠自發創造出全新且符合組織需求的內容。
最后一層,是可檢驗——這才是當前大家心目中品牌手冊的作用,即,當人們進行品牌作業時,可以查看其中的內容,依靠內容衡量自己做的對不對。而這其實是最淺層的內容,一方丟給另一方品牌手冊時,也代表了“責任的流轉”——其畫外音是“我把東西給你了,犯錯跟我沒關系了”。
如果只能看到品牌手冊的最底層應用,那么品牌手冊“用時丟來丟去,閑時束之高閣”就容易被理解了。
因此,在我們看來,為了達成上面的目標,品牌手冊應該由以下內容組成:
品牌手冊,應該是“品牌圣經”
談到“認可”,我們不妨想一下,世界上最有“認同度”的品牌是什么?
是“宗教”,是“信則靈”、“做則靈”。
宗教最重要的東西,都被寫在了那本記錄宗教的典籍中,一代代傳承,信徒們能夠在其中獲得力量。
我們認為在企業中,“品牌手冊”也應達成這一效果。根據人的認知模式,若想認同全盤,必先認可單點,若要認可單點,必先理解全貌——“你如果要證明一條路可以從A走到B,你最好帶我看一看。”
因此,在圣經中,一開始要有創世紀,有了世界誕生、耶穌降世,才會有后面所有故事。如果一個人從圣經正中間開始讀,估計認可度就沒有那么高了。
這也正是云華設計在品牌手冊開篇要加入品牌“世界觀”的原因。如之前文章中所說,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受眾,知曉到品牌為何出現,這樣品牌才有合理性,信任是構建認可最重要的前置條件,給受眾看“世界觀”正是要讓用戶了解我們的本源。
如果將世界觀比喻為“企業成立的起點”,它并非企業時間軸最早的點,而是企業存在合理性的本源解釋——如同“制造一輛汽車”的本源解釋并非汽車公司的成立,而是“汽油能夠讓車跑起來”。假如選擇一款高級時裝,你會相信意大利設計師的作品還是印度的?答案不言而喻,意大利,正是能夠讓服裝高級的“本源性解釋”。
有了世界觀作為背景,我們在手冊中加入“使命”、“愿景”、“價值觀”、“品牌故事”時,這些內容才會有意義與靈魂,就像再好的演員如果脫離了背景演戲,觀眾都會看不下去,而有了時代背景,每一個角色的喜怒哀樂就有了意義。
加強“理念家族”建設,讓員工找到創造之源
很多企業喜歡用“品牌手冊”培訓員工,但大都將“培訓”理解為品牌手冊的第三類作用,讓被培訓者當一塊蛋糕,培訓師們拿著“手冊”這把刀,橫平豎直切成標準件,最后擺到各個工位中。
但培訓卻并非如此,在英文來看,“train”詞根是“拉出、引出”的意思,更為根源的教育一詞“educate”其意義也是“向外牽引”。它們的原意并非外在雕琢和灌輸,而是將個體內在美德“牽引而出”。
人只有由內而外的過程才有“創造力”,否則都是流水線的機器,面相于未來,前者毫無疑問會給企業帶來更多。因此,品牌手冊的“可創造”性,正是要建立在認同企業價值的基礎上,能夠高效地、正確地創造內容。
在我們服務的客戶中,不乏有企業內部都有很好的認知,卻沒有“理念牽頭”: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要創新,要環保…但從根本而言,這些結果本質上都是紀律性的要求,而非自發的認同,不可能隨便一個員工都與老板格局與思維一致。
而這一部分正是“品牌理念家族”達成的目標,讓員工看到領導層認可的目標——如果沒有服務理念、產品理念、研發理念…的傳達,就相當于行軍途中丟了帥旗,全靠軍人的自覺和上進心,沒有目標,不知道為何而戰,這樣的部隊打勝仗就太難了。
如果品牌理念是企業總的理念表達,各個分支理念就是不同部門的“信仰”,當人們看到遠方明鏡高懸、北斗閃亮,自然有了邁步的動力,去創造未來。
“可檢驗性”,只有“圖像規范”,卻忘了“文字規則”
在大多數品牌手冊中,如果砍掉頭部的“品牌概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一本“VI手冊”,但作為企業傳播而言,視覺固然重要,卻很少有內容可以將“文字規則”進行框定。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在不同平臺上,品牌的基礎信息都會“參差不齊”,在線下的門店中,品牌介紹也有不同版本。
因此,這也是為何,我們會在品牌手冊中設置“品牌標準化”內容,正是要幫助品牌將最為基本的核心內容進行規范,內含有“公司介紹”、“品牌介紹”、“品牌歷程”,以及前述的“品牌核心內容”、“品牌故事”等,幫助品牌能夠在各個官方使用的媒介中做到標準化。
但企業有標準內容還不夠,企業品牌團隊做海報、活動物料、產品詳情頁時,其中的內容必然超出“標準手冊”中的規范,此時需要如何做?這就需要品牌手冊中要有“核心風格”的標準。
而核心風格,分為“語氣風格”、“用詞標準”、“切入角度”、“常用語”等內容。
如在我們為科度創造的“產品描述中”,在前期咨詢中明確其面對中高端人群的生活形態,我們以“沉浸式描寫”作為核心表達,語氣上更有生活氣息。
將“生活”作為切入點,而非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善用的“技術規格和產品品質”。
用詞中在革除了廣告詞后,我們同樣給出常用詞建議,并明確常用表達。
以此作為其產品詳情出現時基礎表達,加上視覺規范后,即可以更為標準的產生物料。
品牌手冊,強大的品牌資產
最后,我們可以用一句名言作為結尾:
“如果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的廠房被一把大火燒光,只要可口可樂的品牌還在,一夜之間它會讓所有的廠房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或許,對于企業而言,這句話的關鍵部分可以換成“只要可口可樂的品牌手冊還在”。因為有了手冊,就有了“圣經”,不只是“拔地而起”,更有機會“基業長青”。
當然,品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手冊在,沒人執行,依然一切歸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