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泗鄉下浦村,這里有座保存百年的清代閩南建筑風格的古厝——聚德堂。它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當年蘇靜,蘇精誠帶領的紅軍革命游擊隊的活動據點,是閩南漳浦地區聞名的愛國紅色根據地。
那么,聚德堂究竟是何人所建,它的由來究竟如何呢?原來聚德堂為何氏宗祠,也是百年藥企同溢堂的發祥地。2009年聚德堂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名單。一座古厝,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一個家族的薪火傳承與愛國情懷!
聚德堂的由來
情歸桑梓,愛國不變
明朝年間,何氏祖先從漳州港以及海澄月港碼頭船運瓷器絲綢和茶葉,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各國貿易賺來的黃金和白銀建起這座聚德堂,耗資九大缸白銀和大量黃金,建筑時間長達九年之久。
雄偉壯觀的聚德堂,坐北朝南,硬山頂面闊五間,二進深,中有天井,建筑本體外檐滴水位處及祠前埕9米,寬38米,左右兩側建長廊式廂房,保存清代閩南的建筑風格。除此之外,雕刻有三國演義以及歷史文化圖片和史料。雖然在文革期間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損壞,但從目前來講是保留比較完整的古建筑,從南溪這一帶都沒有類似聚德堂舊址同級別建筑的獨特優雅和寬敞。這對考古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清朝末年,中國遭逢列強侵略,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為了躲避戰亂,閩南一帶人們紛紛逃向南洋。1854年,何氏藥鋪第五代傳人何地龍帶著幾件衣服和兩箱制藥器具,在家門口上船,遠赴南洋謀生,從此開啟同溢堂藥脈的越洋之旅。同溢堂第五代傳人何地龍思鄉日甚,多年后回鄉,將聚德堂修建得以保存。
2019年,何氏家族為了保護祖先留下來古建筑,盡量保留其完整性,出資對聚德堂進行維護修繕,恢復建筑原有的面貌。
同溢堂中藥博物館
弘揚國藥,科普教育
2022年,同溢堂將建成閩南地區首個中藥博物館。在同溢堂中藥博物館總占地面積42畝,擬總投資額1.2億元人民幣。博物館建成以后,將集科研、科普和文化旅游于一體,既作為同溢堂企業重要的中藥研究基地,更作為中醫藥科學和文化的教育基地。
根深葉茂,薪火相傳。無論是聚德堂還是同溢堂中藥博物館,承載的是何氏九代人對祖國故土的依戀與情懷,對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只有將愛國信念注入家族血脈,才能百年堅守著同溢堂從小小藥鋪到藥企的轉變。1個品牌,9代傳承,百年傳奇!從聚德堂出發,同溢堂中藥博物館的建成與發展,期待同溢堂未來的布局與發展。引領全球中醫藥、大健康行業,振興百年民族品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