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為“50后”中國式“農民”創業者而唱的贊歌——《物流人生》新書發布
“50后那一代人,是新中國最核心的代表,他們純真,愛國,受到了那個年代的愛國教育,也經歷了新中國從建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發展富強的全過程,他們身上的法律意識應該是最強的,也最真實。”
——北京盈科(寧波)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高級合伙人張民元律師
2021年5月14日,張民元律師的新書《物流人生》舉行了首發簽售會,這是他人生的第六部專著。
據了解,該書講述了在背靠北侖港天然優勢下,一個窮小子裝卸工“王阿三”王偉國,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吃苦耐勞,并瞅準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踩對了時代的步點,先后成立專營集裝箱運輸公司、與馬士基倉儲物流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龍星物流公司,一步步成為寧波物流企業龍頭老大的故事。
現在請跟隨我們對張民元律師的采訪,一起走進《物流人生》這本書創作的背后……
問:5月份,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您的新作《物流人生》和大家正式見面。首先確定一個細節,關于《物流人生》這本書封面中標注的是“長篇小說”,而您在序言中交代的是人物傳記,請您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體裁。
答:首先,我是一名律師,而并非作家,寫書的目的只是想記錄身邊和過往的人和事。并且,每次寫書并非是為了寫書而寫的,而是有些許感悟,不得不奔涌出來,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傾訴。印刷出來供人閱讀,是想找到共鳴的讀者,完成此生人生中的知遇,書能有人讀,便是此生的緣份。
至于該書是什么體裁,覺得比較難講,因為是虛實結合,不能算是傳記,若說是紀實文學,又有許多虛構的故事,若說是純文學的小說,大部分故事又是口述的真實,所以,如果非要弄個定義,確定個體裁,大類應該是“職業文學”,小類應該是“法治小說”,再小類就是“律師講述”。
問:律師給自己的客戶寫傳記,應該是頗為少見的。在本書的序言中您交代說之所以愿意為一位企業家寫傳記,主要是因為本書的主人公王偉國身上有一些“金子般的東西”,您還特別提到他身上“農民般的樸實”感動了您。那么,您最初和王偉國是如何相識的?書中您具體記錄了哪些他打動您的故事?
答:與王偉國的相識,在書中有真實的記載,就是我作為律師,認識了王偉國的大哥王慶國,而王偉國是王慶國的三弟,剛好有官司需要請律師,王慶國就推薦了我。自從跟王偉國認識之后,就擔任他公司的法律顧問,一直到現在。
之所以感動,是因為跟王偉國長達二十多年的法律顧問合作之旅,想想也不容易。王偉國聘請法律顧問與其它的老板不同,其它的老板聘請法律顧問大多會選擇“用盡充足”,希望聘請的律師非常優秀,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一旦企業沒有什么事情需要律師了,就會不再續簽合同,或者換成本更低的律師。而王偉國不一樣,他聘律師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因為王偉國本身是個非常講誠信的人,一般不會跟別人發生糾紛,即使發生糾紛了,他通常也會選擇“讓一步便海闊天空”,所以,遇到打官司的事極少極少。他聘請律師,更多的是讓律師用法律的思維幫他出謀劃策?,F實中律師大致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手術型”的,就是操手術刀的哪種,專門打官司;另外一種是“軍師型”的,和平年代談天說地,運籌帷幄,打起仗來身先士卒??赡芡鮽矚g“軍師型”的,而我剛好又愛好和平,所以走在了一起,這一晃就是二十年的談天說地。
因此,如果說書中記載的王偉國有哪些打動我的故事,那我只能說是“時間”,時間是最能打動我的“故事”,二十三年,8395天,這是個不短的數字,如果說有感動,感動的就是王偉國這種對“法治”的堅持!
問:您創作該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或說初衷是希望對未來想創業或者想跟您一樣成為律師的年輕人有所借鑒,那么,回顧本文主人公的創業人生,您覺得有哪幾點感觸值得與年輕人分享?同理,從您的角度出發,有哪些從業的心得體會可以跟年輕人分享?
答:本書是一本回憶錄式的作品,記載的是我跟王偉國之間二十三年的“法治”歷程。而我幫王偉國打的官司,策劃的法律事項,包括跟王偉國打交道的全過程,都值得年輕律師去品味?,F在的年青人,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可能更多地會去追求“法治”的經濟效益,無論是選專業方向,還是選客戶,都是以“錢多”作為衡量標準的,而如果在“追錢”的道路上跑得久了,大多數律師可能都會選擇去經商,或者當無法去經商時,而選擇退出江湖。寫這本書,我是想跟年輕人說,律師是應該有精神追求的,至于追求的是什么,我其實想說,追求的是人生!是在從事律師職業過程中認識和接觸的每一個人,珍惜能夠相遇的那份緣。在律師的職業生涯中,無論你遇到的是窮人還是富人,當你用法律去幫助他們之后,你會覺得人生很有價值,因為法律讓律師“感覺到自己很有用”,能夠幫助到別人,并讓別人贊揚,這可能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我當王偉國的律師,當王偉國欣賞和贊美我的職業,并且堅持贊美,這種收獲跟“錢”沒有半毛的關系,但讓我的人生充滿了意義!
在做律師的生涯里,盡管我很努力,卻仍然是會受到打壓和投訴的。當一個富人給我很多的律師費,卻一直在說我的壞話,而一個窮人雖然有可能不給錢,但對律師的付出充滿感激、信任并且堅持時,律師的職業成就感,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后者。
王偉國不算很富,當然也不窮,但王偉國對律師的那份信任,那份堅持,讓我堅持在律師行業努力成為最好的。王偉國這份摯著的鼓勵,便是我最深的感悟。
問:您稱創作這本書是您律師生涯中“最艱難的案件”,那么,您具體自何時開始創作該書、何時截稿?其間經歷了怎樣的創作過程?對您而言,該書的創作最大的考驗是什么?有沒有難忘的故事發生?
答:書的創作時間并不長,從構思到完稿,總共六個月的時間,前三個月是構思,每天想如何寫這本書,但遲遲沒有動筆。真開始動筆后,基本上堅持每天3000字,激動的時候,寫到自己哭,日均15000字。
說寫這本書是“最艱難的案件”,并不是因為寫作本身,寫作本身是愉快的,就跟排泄的感覺是一樣的,真誠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去查資料或借助什么工具,就是腦子里自然流出來的水。說難,是因為這本書的出版,因為公開出版物是必須考慮許多其它人的感受的,特別是作品中虛構的故事。在寫作的時候,腦子自然流出來的,就是那種虛構的真實,雖然是虛構的,但我主觀上認為王偉國的人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這種“真實”現實生活中的人可能不會接受。難在哪里,難在我想這么寫,但理智不讓我這樣去寫,最后,我便堅持虛構了,并且出版了,也已準備承受可能因此受到的打擊,這就是“難”的所在。
問:您是以律師的身份與書中主人公結緣,也就注定了您和他之間的互動很多時候是圍繞著法律事務的處理,也就是說,本書的內容應該有不少講的是“法事”,是這樣的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或者說內容上有哪些特色?
答:書的故事分為二部分,前半部分是寫我跟王偉國之間的法律交情,后半部分是寫的王偉國的虛擬人生,故事是虛構的,但年代是真實的。在那些年代發生的大事件是來自我腦子中的記憶,而只是將王偉國的影子裝進去了,前半部分是講法律故事的,后半部分卻是講人生故事。
后來將副書名命名為《伴隨共和國成長的中國夢》,是因為王偉國解放后出生,伴隨共和國走過這70年,而書中記載的事件是王偉國那個年代的人都會經歷的“解放、抗美援朝、災荒、大辦鋼鐵、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國企改制、全民創業、引進外資、民營企業發展、金融危機”等。
我寫的是王阿三的人生故事,但準確地說,寫的是50后那一代人的人生故事,而這些故事,都來自于我的農村生活記憶,只是借了王偉國的傳記之名而已。
問:以一個法律人的視角來看,您所看到的以王偉國為代表的那一代創業者們,他們身上的法律意識如何?有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過初步覺醒、逐漸適應、深度應用這樣大致的一個過程?這種法律意識的變化,或者說對法律的重視、應用程度的“變化”,有沒有一些“小事故”可以說明?
答:在我個人的認知領域,50后那一代人,是新中國最核心的代表,他們純真,愛國,受到了那個年代愛國教育,也經歷了新中國從建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發展富強的全過程,他們身上的法律意識應該是最強的,也最真實。新中國的法律與過去的法律制度以及西方的法律制度存在根本的區別就在于,新中國的法律保護窮人的利益,追求的是平等、誠信。但新中國的法律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在一定時期成為“技能和工具”,律師也曾經在一段時期內成為“充分利用法律技能賺錢和牟利的專業人員”。這是很可怕的,并且,正在讓律師成為新時代的“法律商人”。
作者是70后,從有認知開始,便經歷改革開放,外國的先進技術伴隨著“自由思潮”涌進來。70后的那一代人,對于黨的領導和中國法律的真知,很多都是缺乏正確認知的。我們從有文化開始,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外國的圓月亮”,甚至我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愛國,為什么要擁護黨,曾經在上大學時組織曾動員我入黨,我當時非常不情愿,心想“為什么要入黨”?大學一年級就發生了“學潮”,我們那一代人,不是我們不愛黨,不是我們不愛國,而是沒有人教育我們為什么要愛黨,為什么要愛國。
而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看到了50后那一代人的愛國、誠信的真實情懷。50后那一代人,法治不是在嘴上喊的,是內心真心的追求;50后那一代人,他們相信黨,相信政府,愛國、誠信、敬業、勤勞而善良。書寫王阿三的人生故事,其實作者是想將50后那一代人的愛國、誠信、勤勞而善良的法治精神書寫出來。法治的核心精神是“心中有良法,依法行事,用法律解決問題”,而這種信仰正是50后那一代人的真實人生。作者寫50后那一代人的人生故事,正是想說50后那一代人是法治思想的真實代表和實踐中的踐行者,50后那一代人是我們成長中律師的良師益友和法律實踐的引路人,這便是王偉國那代人的“金子般的”東西。
問:從王偉國這些企業家們身上,您是否看到了中國法治進程的向前發展?
答:王偉國那一代人,是法治思想的真實代表和實踐的踐行者,他們也正在引領中國法治思想的進步與拓展,學習和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正是深入理解和學習法治思想的正確打開方式。
問:本書的寫作手法、美學審美主要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在寫作上,哪位詩人、文學家或文學流派對您的影響較大?
答:本書的最大特點:真誠、樸實。作者本身是個老實人,不太會用太多贊美的文字和高雅的語言,最美的思想便是內心最真誠的意識流露。我愛我的祖國,卻不能以喊口號的方式來表達,我用我的職業講述,表達了我內心最愛的人:50后那一代樸實、善良、勤勞、敬業的中國式“農民”創業者。
本人只搞法律,不弄文學,所以并沒有受到任何文學流派或文學大師的影響。對本人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民的出身,農村的成長經歷,農村鄉長父親的言傳身教。
本書甚至可以不稱之為文學,而應該是律師職業的真實講述。
【作者簡介】
張民元,執業于北京盈科(寧波)律師事務所,現擔任第一屆全國律師服務標準化工作組(SAC/SWG19)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標準化專家工作組組長、第九屆、第十屆浙江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省律師協會教育培訓委主任、省民營企業律師服務團副團長、省知識產權標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寧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成員、慈星股份(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知識產權高層次人才、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專家、浙江省社科聯專家庫專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才、第一批浙江省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指導專家、寧波市領軍人才(B類)。
曾獲全國律師宣傳工作先進個人、浙江省浙江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成績突出先進個人、省服務中小企業優秀律師、省優秀公益律師、省知識產權宣傳先進個人、省優秀專業律師(知識產權)等榮譽稱號。
已出版《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指引》《走出馳名商標的誤區》、《智慧的較量—知識產權戰略踐行者》《法律顧問之路》《民營企業法律顧問指南》《物流人生》六部專著,發表及獲獎專業論文100多篇,受聘擔任《中國律師》雜志“民元思問”專欄及“中國律師網”張民元律師專欄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