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我國專利質量提升與專利體系改革,任重而道遠。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是治理數量虛高、維護知識產權制度穩定運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非正常專利申請,打擊不是目的,減少和杜絕才是根本,才是效果的體現,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需要部門協同,社會共治。
作者 | 張杰 三聚陽光知識產權集團董事長
一、前言
在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國家知識產權局再一次發布了開展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將對非正常申請等行為給予高倍數或頂格罰款!這種拳拳到肉的打擊,無不體現著政府直面專利審查提質增效與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決心。
我司去年11月曾在三聚觀察上發表過一篇題為“別讓創新發展困在非正常漩渦里”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成因和影響。本文是三聚陽光知識產權集團董事長張杰先生關于這個問題的再思考。
二、成績與問題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高價值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3個月,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16.5個月,提前完成審查周期五年壓減的目標任務;在審查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時,審查質量也得到穩步提升,專利審查質量用戶滿意度指數達到85.7,連續13年保持在滿意區間,發明專利審查結案準確率高達93.4%,保持穩中有升。這份專利審查提質增效的成績單著實亮眼。
而另一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也一直高度重視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工作。據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分4 批向地方局通報非正常專利申請 81.5 萬件,通報后專利申請撤回率為97%,還約談了數千家代理機構,并公布了對專利代理機構的處理結果,包括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等。雖然2022年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數據至今尚未公開,但從全國多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公布的各批次通報結果,能夠簡單推測出一二,多地的撤回率大多保持在90%左右,甚至在多個縣級區域撤回率達到了100%,也側面反映政府對非正常的“零容忍”態度,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已經成為常態化工作。
對于政府而言,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是治理數量虛高、維護知識產權制度穩定運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能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使真正的發明創造和高價值發明專利申請得到充分的審查資源保障,維護真正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確保國務院“放管服”審查周期壓減目標任務順利實現。另外可以看到,國家知識產權局一面在持續加大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代理行為工作力度,另一面也在制度優化上努力做著新的探索,比如代理監管長效機制的設計與建設、專利代理“白名單”制度的探索建立等等,進一步引導知識產權服務向專業化與高水平發展,大力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國家創新政策體系中,知識產權保護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在專利制度的激勵下,我國專利申請數量飛速增長,在我國專利數量登頂全球首位的十余年間,非正常專利申請問題也在悄無聲息地暴露出來,大量“問題專利”和“垃圾專利”的出現,嚴重制約著我國專利制度與創新體系的健康發展。
我國專利“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和各種非創新、非市場因素導致的數量虛高問題亟待解決,高質量創造以及高質量保護已成為當前緊迫任務。2016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并實施了《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從專利全鏈條發力促進專利質量提升,推動我國專利“由多向優、由大到強”轉變,并以提高知識產權創造和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為目標。而為了實現對癥下藥,進一步提升我國專利申請質量,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2018年起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嚴打”非正常專利申請。
可以清晰看到,近年來我國在專利質量提升工程上所做出的努力與所取得的成績,同時也需要正視我國在打擊非正常工作開展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值得大家深入反思、汲取教訓和改進工作。而當下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的打擊范圍、審查標準不明確,導致存在“誤殺誤傷”亂象;
2、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構迫于考核與排名的壓力,對代理機構與申請人的干預和要求較多,層層加碼后帶來“申訴困難”;
3、認定通知程序不規范,申訴程序繁雜不清晰,救濟通道不透明,沒有流暢的反饋機制。
不可否認,行政部門確實在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落實和執行環節,出現了部分與現有法律和法規以及支持和鼓勵創新原則相沖突的現象,在執行層面缺乏一定的約束與反饋機制,如不盡快調整,精準施策,極易對創新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當小發明人或中小微企業意識到申請專利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和困難,就可能不再相信知識產權制度,有了技術創新也不愿意去申請專利,這無疑會對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造成巨大打擊。
三、打擊非正常的必要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正視兩個問題:
第一,應當肯定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工作的必要性
打擊非正常工作的開展是一個擠出水分和泡沫的過程。目前我國的專利數量已嚴重脫離創新能力的真實情況,大量垃圾專利、問題專利以及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專利的整體質量,造成大量的審查資源和司法資源浪費,導致專利代理行業的畸形發展,還會引發社會公眾對專利制度的質疑,動搖發明創造通過專利權保護的信心,明顯與我國高質量創新發展要求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專利制度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實現。
其次,“非正常專利申請”越打越亂的論調是錯誤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在歐美國家專利制度發展歷程中,也都曾經歷過階段性的專利數量爆發式增長,也曾出現導致社會創新效率降低的“問題專利”。而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和創新產業基地,面對著更加復雜更加嚴峻的專利質量問題,需要政府通過頂層指引去完善優化相關法律與規章制度,去糾偏糾錯,形成機制依法依規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為了更好地提升專利質量,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修改《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使打擊非正常申請更具可操作性、打擊更加精準以及使救濟程序更加完善。
第二,非正常專利申請是專利申請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
“猛藥”的背后,是對低質量專利的警醒。大家抱怨最多的還是在打擊非正常的過程中,連帶打擊到了低質量專利。低質量專利主要體現在發明技術水平與技術應用價值不高、文件撰寫質量較低、技術與市場脫節等問題上,例如個人搞大創新、中小學生搞發明、大批量發明創造的申請主體與本身資質不符、擠牙膏式創新、吹牛皮式的發明創造,以及代理人或代理機構歷史有黑料等,都可能作為低質量專利成為被打擊的對象。這些低質量專利本身不符合專利保護的宗旨,不是以創造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為目的,既浪費了大量國家資源,又易對我國創新轉化效率產生消極影響。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是提高專利質量與促進保護和運用的最低要求,同時也是對低質量專利的警醒,以促進更多高質量專利的產出。
另外,非市場化與投機性的專利申請是造成專利質量下降與授權時滯的重要因素。以追求數量、靠財政資助和作為“榮譽”為出發點,而不是為了保護創新和追求市場價值,這樣的專利無論是技術質量還是申請文本質量都很低。大量無市場價值的專利,致使真正有市場價值的高質量發明創造反而難以得到高質量的專利代理、審查服務,嚴重阻礙了創新;并且,由于大量低質量甚至是非正常專利申請的存在,導致公開的專利情報信息存在著“非正常信息”,而依賴于專利信息分析的“專利導航”、“專利分析評議”、“專利預警”等分析結果必然存在著偏差,還會誤導政府部門基于專利數量作出涉及科技創新能力的相關決策,不利于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產業的穩定發展。
因此,解決我國專利質量問題迫在眉睫,應通過政策指引、法律完善、精準定位等多種手段的實施,提升專利代理和審查質量,從源頭保證高質量專利的產出,規范專利申請人、代理人在專利申請與審查過程中的行為,完善優化現有的專利申請制度,持續促進申請質量和審查質量穩步提升。
四、專利代理機構的定位和作用
除了政府頂層設計和指引外,專利代理機構同樣也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專利的重要環節,在專利質量提升工程與減少非正常專利申請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年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統計調查報告》的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專利申請有80.2%是通過專利代理機構代理的。
專利代理機構代理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專利質量的高低,對于減少非正常專利申請,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我們在幫助企業培育高質量專利與減少非正常專利申請方面,也做了許多的實踐與嘗試。具體而言,我們建立起了“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從代理源頭減少非正常申請
在與客戶進行初步接觸以及業務洽談階段,代理機構應主動了解和甑別客戶申請專利的目的。對那些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不以真實發明創造活動為基礎,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而申請專利的客戶,應主動向其介紹國家關于非正常申請的相關政策以及懲戒措施,勸阻其申請相關專利,以切斷非正常申請的代理源頭,使非正常申請失去滋長的溫床。
代理機構作為專利法律服務的提供方,應明確對待非正常申請的態度,主動舍棄這部分業務,將服務重心聚焦到專利質量提升與高價值專利挖掘上。同時,要完善內部工作機制,強化內部監管與非正常申請政策的宣講及培訓,對簽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避免對非正常申請大開方便之門。
第二道防線——在專利代理的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避免非正常申請
代理機構應在案件代理的各個環節把好質量關,避免出現漏網之魚。
在專利撰寫階段,代理機構應對技術交底書中的技術方案進行全面檢索,一方面篩選出那些通過拼湊、簡單替換或抄襲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即非正常申請;另一方面通過檢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現有技術,確定發明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合理的保護方案,為撰寫高質量專利申請打下堅實基礎。很多創新主體并未認識到專利申請前檢索的重要性,代理機構有責任去引導和呼吁創新主體提高對檢索工作的重視度并自愿為此支付合理的費用,為其提供申請前的檢索服務。
對于那些需要進行專利挖掘的系列技術,專利代理師應認真了解現有技術、產業現狀、發明構思、存在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技術效果等,為客戶提供合理的專利布局。專利代理師應當以維護客戶權益為出發點,客觀建議專利申請策略及數量,不應為了迎合客戶對申請數量的要求或為了多賺取代理費而做不合理的建議,例如通過不合理的發明點交叉或技術方案的過度拆分等方式增加申請數量,導致沒有保護意義的非正常申請產生。代理機構應在這一過程中守住陣地,不逾底線。
此外,代理機構可以通過設置內部審核制度及質檢制度,進一步避免非正常申請并提高案件質量。通過多位經驗豐富的專利代理師分級審核最終定稿,能夠發現那些相較隱蔽的非正常申請以及提高案件質量,比如對于不符合技術改進或設計常理,或者無實際保護價值的變劣、堆砌的技術方案以及編造實驗數據的技術方案的識別等。
質檢制度不同于審核制度,質檢通常是由非案件撰寫人及審核人對案件進行質量評價的一種制度,該質檢人員通常是專職的質檢員。如果代理機構擁有運行良好的質檢體系、嚴格的質檢標準以及資深的專職質檢員,那么該制度對代理機構案件質量提高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實際上,很多大中型代理機構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不少大型創新主體對代理機構內部的質量控制手段及方法也越來越重視,甚至將其設置為投標的門檻。因此,審核制度和質檢制度是否實施以及實施效果如何,對減少包括非正常申請在內的低質量申請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代理機構而言,所代理專利申請被誤傷誤判為非正常申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如何系統性地從撰寫角度避免真正的發明創造被誤傷誤判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為此,需要代理機構總結一些切實可行的經驗,并在機構內部發布相應的撰寫指導意見以引導代理人規范化、專業化撰寫,避免由于撰寫原因導致的誤傷誤判。
作為拋磚引玉之用,提供以下粗略建議供代理機構在撰寫申請文件以保護真正的發明創造,而又擔心被誤判為非正常申請時參考:
(1)對于前后或同時提交的系列申請盡量避免同一發明點在不同的申請中重復出現;
(2)對于前后或同時遞交的系列申請應根據技術方案、工作原理、技術效果等的不同對說明書進行差異化撰寫,不應僅通過復制粘貼的方式撰寫說明書的不同部分;
(3)對于發明名稱或附圖相同或相近的系列申請,應在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實現的技術效果等方面存在實質性區別;
(4)具有單一性的相關技術方案應盡量在同一申請中申請。
以上僅為常見情形,其它情形還需要各代理機構根據自身案件情況進行總結梳理,以降低被誤傷誤判的比例。
另外,作為代理機構我們非常期待有專業機構能開發出一款小程序用于申請文件的自查,不僅能有效降低被誤傷誤判的比例,還可以協助檢查撰寫中的各類形式問題,一舉兩得之外,進一步節約代理機構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除了以上具體措施外,我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代理機構內部應形成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機制,該機制能將以上各個方面的措施及其它因地制宜的措施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有效地為代理機構提高案件代理質量保駕護航。
第三道防線——構建高水平人才團隊,提升專業素質,減少非正常申請
以上提到的避免非正常申請的各項措施以及內部機制的形成等都需要人才作為實施主體,因此打造和培養具有優良專業素養的人才團隊則顯得尤為重要。而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性工程,涉及人才招聘、入職培訓、職業規劃培訓、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等方方面面。代理機構應主動投入相應的培訓資源,定期組織系統培訓,提升專業綜合素質,助其良好成長。
對于非正常申請,也需要代理機構去組織專利代理師及業務洽談人員等及時學習非正常專利申請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使其充分認識到打擊非正常申請對整個行業及機構發展的意義,進而建立、增強發現非正常申請的能力和意識,承擔起相關責任。
第四道防線——協助不同創新主體提高申請高質量專利的意識
代理機構應積極為不同的創新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業公司、高校及研究院所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相關培訓,例如高價值專利培訓、專利布局培訓、高質量技術交底書撰寫培訓,非正常專利申請政策培訓等,從全方位多角度影響并引導創新主體申請高質量專利、運用并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中小企業、創業公司,結合申請人自身的研發情況和特點,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專利檢索、布局及撰寫服務。對于高校及研究院所等研究機構,還應協助他們完善創新鏈,包括知識發現、發明創造、技術轉移與技術轉化等環節,為國內高校及研究院所進一步提高專利申請質量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專利代理機構在減少非正常申請及提高專利質量工作中應主動扮演和承擔更重要的角色,練好內功,放高眼量,服務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建言獻策
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需要部門協同,社會共治。對于非正常專利申請,打擊不是目的,減少和杜絕才是根本,才是效果的體現。打擊非正常工作的推進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結合和協作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配合政府完成專利提質增量、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歷史任務,站在專利代理機構的角度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進一步細化具體的標準與程序,確保各項優化措施完整、準確落到實處,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01.
審查部門應當增加透明度,公布更詳細的疑似非正常專利申請的評判標準,以便代理機構學習和掌握,減少非正常申請的產生。我們的目的是減少非正常申請的產生,這就需要發動社會的力量、特別是撰寫專利申請文件的代理機構的力量。國知局可以把內部檢索檢查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標準軟件制成工具包,免費發放給愿意做高質量申請的專利代理機構使用,用于專利申請遞交前的自查自糾,這樣可以提前大量減少非正常申請,既節約了大量審查資源,也可以有效扭轉非正常申請居高不下的局面。
02.
規范申訴程序和救濟手段以及文件要求,制定更加合理的救濟程序與措施,堅持依法行政。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協同,以提升治理體系的整體效能,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03.
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技術創新、科研投入對產業發展價值的宣傳和正確導向,淡化對專利數量指標的依賴和考核。在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專精特新企業申請認定、企業科創屬性認定中,專利申請和授權只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一小部分,科研經費的投入、科研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應該是企業更需要關注的方面,政府應主動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并在執行層面有更多具體體現。
04.
從長遠看,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不同類別的知識產權分別立法。尤其是后兩者不再稱為專利,應該是一個根本性的舉措,這也符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作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為加速知識產權立法,將實用新型、工業外觀設計的審查與保護寫在了同一部法律中,這與大多數、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法律實踐不符,這些年從統計上也帶來我國專利數量虛高的現象,造成了對我國創新的阻礙以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單獨立法的方式與經驗,結合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實施有效的專利制度選擇。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是我們每一個知識產權從業者都不愿看到的,非正常專利的發展泛濫嚴重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真正利益,誰還會去花心思去搞專利研發,更不會去搞專利挖掘、專利布局。我們能夠看到政府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的決心,只有專利行業規范發展,創新才能實現其該有的價值。
推進我國的專利體系改革,任重而道遠。不同時期,政府部門引領發展的側重不同,過去專利是激勵創新的工具,如今隨著時代發展賦予了專利更多價值與意義。作為知識產權從業者,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知識產權整體大環境好了,整體質量提升了,專利價值才會突顯,專利和創新才會更值錢,我們的服務工作才會更有意義,更受別人尊敬。守住底線,共同努力才是我們的目標和一切意義所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