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三三四十”系列檢查的銀行業,可謂經歷了“重重困難”。
截至4月24日,普華永道統計34家上市銀行2017年報顯示,伴隨銀行負債結構強行扭轉過程的,是銀行繼續承壓的盈利能力和潛在的資本補充壓力。
以8家股份行為例,2017年同業資產以同比兩位數的速度減少,其中,華夏銀行同比降幅高達58.67%,民生和中信以-41.26%和-35.78%次之。
與此同時,8家股份行中,除招行外,凈利息收入全部呈負增長,凈利潤增長基本由中間業務驅動。而凈利息收入負增長,主要是因為負債成本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間分化越發明顯。比如,國有大行的凈息差和凈利差已率先回穩,相對而言城商行和農商行下行壓力較大。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背景下,競爭或將前所未有地白熱化。
凈利潤漲勢及其來源
普華永道統計顯示,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2017 年實現凈利潤1.03萬億元,同比增加 4.10%,增速高于2016年的1.92%。
從盈利動能來看,主要來自凈利息收入,六家銀行總額2.07萬億元,同比增加9.76%。
根據普華永道統計,2017年六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為2.11%,凈利差為2%,在2015年和2016年顯著下滑后有所回穩,這與其負債成本穩定有關。
盡管六家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與凈資產收益率大部分較2016年有所下降,盈利依然面臨一定壓力,但相較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回暖”已然明顯。
就股份行而言,綜合8家(興業、招行、民生、中信、光大、平安、華夏、浙商)情況,2017年凈息差和凈利差延續下跌趨勢,跌入近5年谷底,分別為1.83%和1.69%,凈利息收入普遍減少(僅招行除外)。
普華永道分析稱,8家股份行的生息資產收益率在2017年有所回穩,但負債端的成本也相應增加,付息率快速上升,是導致凈利差和凈息差繼續收窄的原因。
8家股份行的凈利潤增幅各異,主要是看中間業務收入情況。目前8家股份行中,中間收入增幅最高的是華夏,高達25.59%,其次分別是中信和平安,增幅均在10%以上。
城農商行之間的凈利潤情況差異更大。不過普華永道指出主要呈現兩種趨勢:城商行增速下行,農商行增速回升。在其研究的20家上市銀行樣本中,城商行的利息凈收入普遍減少或低增長,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相對較快;農商行則表現相反。
整體而言,20家城農商行的凈利差和凈息差也延續了下降趨勢達到低點,主要是因為負債成本上升較快,面臨較大壓力。
多因素或致資本壓力
根據普華永道的研究,部分商業銀行未來可能需要進一步資本補充,而其中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目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和8家股份行的各級資本充足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基本達到了近5年來的較高水平,可使用的資本工具也比較全面。相對而言,城農商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呈整體下滑,相對承壓較大。
就影響因素,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影響。普華永道研究顯示,使用新準則且披露了量化影響的20家上市銀行中,大部分估計分類與計量將導致其凈資產增加,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將造成凈資產減少。預計普遍減少1%-3%,城農商行受影響最大。有個別銀行預計,這會導致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不超過20bp。因此,不排除有銀行采用準則后需要補充資本。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資管新規的相關內容也或將影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
3月以來,有多家銀行召開2017年業績發布會時相關高管表示,該行表外資產回表壓力不大。一名銀行高管在會后接受采訪時表示,不能解決期限錯配和剛性兌付問題的表外“非標”資產,按照監管導向,很可能需要放到風險資產里面加以考量。“不是簡單地放回表內,而是把它加入資本充足率的指標考核。”上述高管表示,也正是在此語境下,資管新規或將推動部分銀行加快補充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