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民王女士前往某股份制銀行春熙支行辦理業務時發現,該支行已不再營業。根據公告,該支行因“房屋租賃即將到期”,擬于3月13日起臨時停業。
不同于該支行的臨停。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網點選擇關停,結構調整仍在持續。據《金融投資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7日,年內銀保監系統公布終止營業批復371張,涉及銀行網點逾400家。
部分業務并入其他網點
4月26日,經江西銀保監局批復,某國有銀行南昌華南城支行、喜盈門支行終止營業,同日,該行伊春晨明支行亦獲批關停。
這樣的調整并非個例。事實上,自2016年起,各銀行網點增設勢頭有所減弱,同時關停撤銷逐漸增多。而2020年以來,銀行網點“收縮”仍在持續。
據金融投資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7日,年內銀保監系統公布終止營業批復371張,其中4月以來發布85張。從銀行類型來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均有涉及。
由于部分終止營業批復同時包括多家支行網點,如“津銀保監復〔2020〕72號”批復中,天津農村商業銀行東麗重機園分理處等22家網點獲批終止營業。今年以來,實際關停的銀行網點數量已超過400家。
根據批復文件,終止營業后,銀行網點將拆除原址標識與標牌,不再辦理金融業務。其中部分銀行已明確業務將并入其他網點。例如交通銀行重慶江津云鼎陽光支行業務并入重慶江津支行,哈爾濱革新支行業務由哈爾濱奮斗支行接收等。
整體來看,相對于2019年公布終止營業批復2322張。2020年,支行關停速度似乎稍有減緩。與此同時,社區支行依然是關停“大戶”。如4月發布85張終止營業批復中,19張涉及社區支行。
而以四川為例,2019年已公布的終止營業批復中,涉及四川銀行網點的為17張,其中,5家社區支行獲批終止營業。包括華夏銀行德陽綿遠路社區支行,中國民生銀行綿竹銅鑼灣社區支行、成都新都繁江北路社區支行、成都新津太平場社區支行,中信銀行成都龍泉驛錦上城社區支行。
物理網點不再是“主戰場”
自身運營的高成本和互聯網智能金融服務的高速發展,被認為是近年來銀行網點數量增長呈現放緩趨勢的重要原因。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機構網點較多的大型銀行而言,通過撤并低產網點,有助于整體結構優化。
而今年以來,疫情在進行“壓力測試”的同時,亦為金融業的線上服務變革、金融科技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契機。以線上理財為例,相關業務比例顯著提升。
“零售銀行的主戰場已經逐漸從線下物理網點服務轉向手機銀行App移動服務。”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認為。在其看來,傳統零售銀行主要通過物理網點、客戶經理來觸達客戶,這種模式成本較高,加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銀行服務長尾客戶的效益比偏低。
手機銀行App經營則顛覆了傳統的二八定律,一方面,銀行服務長尾客戶的效益明顯提升,另一方面,場景生態圈不斷強化,對長尾客戶的吸引力有明顯提升。通過將金融產品和服務無縫融入到生活場景中,并以線下網點服務作為補充,最終實現獲客、活客、留客、變現、反饋的生態閉環。
“App經營時代,銀行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客戶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手機銀行App,相當于銀行網點無處不在。”王劍指出。而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也將為銀行客戶將帶來更多利好,促使其從消極被動接受服務到積極主動選擇服務。
用戶體驗成制勝關鍵
不過,由于監管的需求以及出于安全考慮等因素,王劍指出,一些銀行的業務目前仍需要去網點辦理,所以網點的優勢并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大打折扣。同時,場景金融生態中,用戶的行為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場景中產生金融服務需求,不再關注單一的金融產品,更加注重“生活+金融”一站式場景化服務,用戶體驗成為零售銀行制勝的關鍵。
普華永道報告顯示,去年以來,各銀行持續推進銀行網點智慧轉型。針對線下渠道,加快推進網點智能化、輕型化轉型;針對線上渠道,推進掌上銀行、網上銀行迭代更新;針對遠程渠道,加速云服務中心建設,豐富二維碼、網點WiFi、微信、微博等各類新型渠道入口與工具,為客戶打造便捷的多渠道服務入口矩陣,將服務觸角有效滲透至線上線下各個場景。
在萬和證券分析師沈彥東看來,近年來金融科技浪潮正改變著商業銀行的生態,金融科技促進商業銀行轉型已形成不可逆趨勢,而堅定金融科技驅動銀行零售業轉型發展路徑已然成為行業的大趨勢。“在數字化、智能化全面塑造了零售業線上與線下的服務,傳統銀行網點功能進一步轉型,客戶、渠道、產品、營銷、風控等業務環節得到了智能化構造,業務經營與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使銀行零售業競爭力與客戶服務能力得到加強。未來銀行零售業有望從金融科技發展汲取能量,以智能化、創新化的姿態獲得更良好的發展。”
(吉雪嬌)
標簽: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