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市場期待多時的央行全面降準正式“官宣”。
當日下午,央行發布消稱,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央行官網上兩則涉及此次降準的內容中,共提及“實體經濟”一詞多達6次。那么,此次全面降準將對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具體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
對此,受訪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全面降準,比較突出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提振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以及關聯的上下游行業,如建材、電機等。也有專家向記者指出,當前,我國融資方式正不斷多樣化,對于創新型實體企業來說,此次降準的影響未必會很大。
可對沖企業繳稅造成流動性缺口
此次央行選擇在2020年第一天宣布全面降準措施,能夠對現階段的實體企業運營起到怎樣的正面影響?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1月是繳稅大月,新增專項債也可能在1月陸續發行,導致1月流動性缺口較大。宣布降準可平補1月流動性缺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這里提及的“1月繳稅大月”對整體流動性和企業的影響。華泰期貨研究院宏觀組曾發布研報分析稱,1月為一年中最大的企業所得稅繳稅月,對流動性造成一定壓力。一般企業繳納所得稅都在下個季度的第一個月份繳納,而1月作為企業第四季度繳納所得稅的月份,受到企業年末沖刺業績的影響,通常為一年中稅收收入最規模最高的月份。
在企業密集繳稅的同時,春節等因素疊加也會導致流動性緊張。因此,央行需要通過出臺降準措施,對沖這一流動性缺口,進行宏觀逆周期調節。
基建行業迎來發展機會
在此次全面降準措施發布后,基建、房產等行業的未來走勢一如既往成為了市場關注的重點。
在基建行業方面,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點評稱,2019年提出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并明確出臺下調基礎設施投資的資本金比例等措施。此次降準將釋放流動性,讓基建行業獲得更多的資金,這使得該行業能在2020年有較好的發展。
此外,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建設的擴大也會帶動一系列上下游產業,如上游的水泥、建材,下游的電機、建材等。這些行業也有望迎來發展機會。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也分析稱,此次降準背后是為下半年留足政策調整和盈余空間的訴求,基建項目的融資需求會相對提升,需要央行投放中長期的流動性,對接地方債和中長期信貸。
《每日經濟新聞》也注意到,從剛剛公布的數據看,雖然當前時段天氣寒冷,是傳統上的建筑業淡季,但多個與基建有關的行業景氣程度卻“不降反升”,顯示出當前基建行業相當火熱。
去年12月31日公布的當月中國非制造業PMI分項數據顯示,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快落地等因素影響,12月土木工程建筑業新簽訂的工程合同量增長明顯,生產比較活躍。當月數據顯示,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7.0%和60.6%,分別高于上月0.7和5.3個百分點。
新業態行業有新融資渠道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在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進程中,證券、債券等多種融資形式發揮的作用正越來越多,許多新業態實體企業已不再完全依賴銀行貸款等傳統融資方式,因此降準等措施與這些業態企業關系并不大。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楊暢就分析稱,從現階段的實地調研來看,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模式創新的企業,比如說生物研發企業、科技型制造業企業等,這些企業,往往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追逐的對象,也不單純依靠銀行貸款作為主要的融資方式,他們對于融資成本的高低,其實不太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當前,我國高技術企業發展明顯快于整體實體經濟增速,可以看出他們并未受到融資成本等因素的約束。
例如,此前發布的2019年11月工業增加值數據顯示,當月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8.9%、8.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7、2.3個百分點;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12.6%和10.8%,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4和4.6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和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23.0%和18.2%。
與此同時,楊暢還指出,從當前政策動向看,除銀行融資外,未來民企通過債券市場進行融資或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紤]到2019年12月28日修訂后的《證券法》審議通過,對發債主體的標準進行了明顯的調整,原來擋住大量民營企業發債的條款進行了修改,因此,未來使用債券工具的民營企業,或許有望大幅度增加。(李可愚)
標簽: 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