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保監會下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銀行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再次得到政策鼓勵,繼而進一步與核心企業等合作搭建服務上下游鏈條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完善風控技術和模型,創新發展在線金融產品和服務,實施在線審批和放款,更好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可以看到,各類型銀行把金融科技前沿成果運用于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步伐明顯提速。把自身定位為互聯網交易銀行的眾邦銀行,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就致力于圍繞供應鏈產業生態圈開展數字化、線上化、智能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截至9月底,眾邦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360億元,服務的個人、小微客戶數則超過900萬。
近日,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眾邦銀行行長程峰闡述了民營銀行布局供應鏈金融的優勢,特別是對發力該領域背后的金融科技及產業互聯網等關鍵要素進行了詳盡解讀,并分享了該行探索供應鏈金融的“獨門秘訣”和最新動向。
《金融時報》記者:相比其他類型的銀行,您認為民營銀行發力供應鏈金融領域利弊何在?如何才能揚長避短?
程峰: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補位者,民營銀行并不是要與其他類型銀行“正面交鋒”,而是要進行差異化經營,共同服務好整個市場。差異化經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服務客群,另一個是服務模式。
首先,傳統商業銀行做供應鏈金融往往依靠核心企業擔保,通常只輻射到核心企業所在供應鏈上下游的第一圈和第二圈,企業類型也多為中小企業。而民營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則是在產業鏈的第三圈、第四圈,是更廣大的、以往未被覆蓋到的小微企業,這是服務客群的差異化。
其次,傳統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在實現形式上主要是離線金融,主要依賴核心企業、營業網點、客戶經理所組成的線下重資產模式進行服務;而在場景金融和在線金融領域大行其道、全面滲透到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民營銀行,依靠的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所搭建的科技體系、風控體系和運營體系來服務小微企業。
民營銀行之所以能做到差異化經營,主要得益于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以眾邦銀行為例,為更好地服務產業互聯網上各類場景的小微企業,民營銀行摒棄傳統銀行的IOE架構,建立了“傳統核心+互聯網核心”的雙核心系統,不僅滿足了銀行的基礎金融服務需要,更能快速實現與交易場景的連接,進而輸出金融服務能力。
說到揚長避短,眾邦銀行將供應鏈金融作為戰略級業務,并將所有資源都聚焦在一點,就是要將民營銀行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長處發揮到極致,真正打通實體產業的“毛細血管”,讓金融活水流向以往未覆蓋到的節點,解決小微客戶融資“最后一分鐘”的問題。
《金融時報》記者:金融科技為眾邦銀行發力供應鏈金融打開了哪些可能性?在科技轉型已成為銀行共識的當下,應如何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程峰:作為一行一店、經營時間尚短的民營銀行,我們從成立之初就面臨著獲客、風控和運營的三大挑戰,而金融科技為解決這三大挑戰提供了有效手段。
首先是獲客。眾邦銀行依托產業互聯網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推出華中地區首家開放銀行,并打造B2B2C開放平臺,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無縫嵌入產業生態的交易場景,通過可搭建組件式、模塊化的技術應用,實現“即插即用”。同時還推出“E賬通”體系金融輸出平臺,打通E賬通與本行I類戶和II類戶,把業務和場景連接起來,并整合信貸產品,形成標準化可輸出產品,高效切入合作企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有效觸達供應鏈全鏈條上的中小微企業,將銀行“開在”場景中。
其次是風控。眾邦銀行從開業之初就組建了自己的大數據風控團隊,并自主研發了集反欺詐神經網絡、生物雷達和智能建模于一體的“倚天”智能風控決策平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們已獲得5項風控人工智能專利,申報了4項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智能評分專利。
再次是運營。為保證金融科技驅動下的產品快速迭代、業務高并發的特點,眾邦銀行在科技研發層面提出了項目敏捷化、產品組件化、業務標準化和架構平臺化的“四化”建設,同時還獨創了“五角星”敏捷工作機制,將風險、產品、運營、科技和業務人員置于一個項目單元中,全面發揮民營銀行組織靈活、決策鏈短的優勢,絕大部分項目只需15天至20天就能完成。
要形成和保持競爭優勢應該在兩個層面著力。
第一是人才建設,我們從成立之初就著力進行數字化的人才隊伍建設,目前60%以上的員工都是科技研發和大數據人才,有30%的員工來自于北上廣深的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具備最前沿的科技研發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第二是新技術的應用,前不久,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實際上,我們2018年就在與中農網合作的繭絲項目中運用到區塊鏈技術,同時,在物聯網的應用上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未來5G技術的普及將實現萬物互聯,它的節點更多、數據更及時、維度更豐富,將有效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質效。
《金融時報》記者:眾邦銀行在利用金融科技服務供應鏈金融方面,有哪些心得體會和突出實踐?未來,還將如何推動該領域發展?
程峰:目前,我國銀行業有約4600家機構,民營銀行是這一多層次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它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撬動民間資本、激發市場活力、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能鼓勵開展創新型普惠金融,服務小微大眾。眾邦銀行正擔當著這樣一個補位者的角色。
基于對自身的定位,眾邦銀行從成立之初就秉承著“專注產業生態圈、幫扶小微企業、助力大眾創業”的使命,而供應鏈金融正是踐行使命的“試驗田”,也是助力我們快速發展的“火車頭”。供應鏈金融是產融結合的最佳結合點,從長遠來看,其市場發展規模有望超過14萬億元,而且其業務邏輯清晰,可依托不斷發展的產業互聯網和金融科技構建全新獲客方式、風控系統和運營體系,為以往未被覆蓋的廣大供應鏈小微企業服務。
當然,專注該領域也是基于我們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模式創新。
首先,我們具備股東的資源稟賦。面臨轉型的漢正街是中國的兩大商品市場之一,我們的大股東卓爾在漢口北打造了一個集倉儲、物流、商貿于一體的大型交易市場,于2017年全面承接漢正街整體搬遷,漢正街大量商戶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易場景。同時,原來的漢正街主攻線下,而加入漢口北后開始發力線上平臺,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模式也給我們提供了新契機。此外,卓爾控股旗下的卓爾智聯是全國最大的B2B供應鏈管理平臺,擁有中農網、化塑匯、卓鋼鏈等一系列產業互聯網平臺,圍繞這些平臺,眾邦銀行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和信息,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這與網商銀行依托阿里巴巴平臺服務電商小微商戶的模式十分相似。
再從模式創新來看,服務小微企業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難點”和“重點”,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部分領域出現了“不敢貸”和“不愿貸”的窘境。眾邦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從一開始就摒棄傳統金融高度依賴抵押物、擔保及“三表”的模式,轉而依托股東的產業供應鏈管理平臺,圍繞供應鏈上下游打造全新的“N+1+N”信用融資模式,通過構建交易行為可信、交易信息可得、交易風險可控的“交易信用”模型,聚焦小微企業實時經營情況,通過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的數字化風險管理手段,有效提高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風險識別及風險定價能力。同時,基于供應鏈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我們推出了包括“邦信”“邦采”“邦收”3款子產品在內的綜合供應鏈金融產品“眾鏈貸”,以打通產業互聯網上的各個環節和場景。
未來,眾邦銀行會將這套成熟模式向股東體系外推廣,聚焦大商貿、大旅游、大健康這三個行業。據麥肯錫分析,在未來5年至10年,這三個行業發展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至20萬億美金,且年復合增長率在25%以上。同時,我們能在深耕過程中打造“爆款”,除了能得到這三個行業的合理利潤,還能夠享受其中的超額增長紅利。
《金融時報》記者:第三方機構率先開墾并搶占消費互聯網,并對銀行業構成了顛覆性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銀行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布局,有哪些可以向其學習的地方,有哪些優勢?又應當如何看與其的合作與競爭?
程峰:在“互聯網+”時代,金融本質沒有改變,第三方機構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對銀行的挑戰,讓銀行認識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互聯網+”的核心是連接,通過連接,我們從線下獲客發展到線上獲客、從經驗風控發展到智能風控、從紙質運營發展到數字化運營,與其說第三方機構對銀行構成顛覆性挑戰,不如說是給銀行帶來顛覆性改變。
在產業互聯網這個較新的領域,銀行業探索的步伐走得更快了。例如,眾邦銀行以“互聯網+”供應鏈為突破口,通過連接B端來觸達C端,在服務B端客戶時也可以服務它下游的C端客戶,大大降低了C端零售客戶的獲客成本,從而形成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良性互動。目前針對C端用戶的純信用貸款“眾易貸”已經上線,形成了B端“眾鏈貸”、C端“眾易貸”的雙輪驅動格局。
第三方機構擅長于獲客,銀行擅長風控和服務,二者合作是未來趨勢。和很多產業平臺合作時,眾邦銀行通過SDK、API、H5等方式將金融服務輸出到平臺底層,為平臺用戶提供無感的金融服務。我們并不會挖走平臺用戶,而是和平臺共同做好服務,促進其良性運轉。同時,我們依托平臺流量和數據,可豐富和完善風控模型、提升運營能力,為今后發展夯實基礎。
(陸宇航)
標簽: 民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