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艷明自2018年4月新的金融開放時間表宣布以來,我國金融開放步伐不斷“調快”。8月10日,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行的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CF40特邀嘉賓、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演講中,就金融開放談了幾點看法。
尚福林表示,首先,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與金融形勢之下,要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擴大對外開放的金融戰略。
他肯定了對外開放對我國金融業帶來的益處。第一方面,金融對外開放是我國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我國銀行業現代化改革初期,對外開放促進了國內銀行業開拓貿易金融、大宗商品融資、衍生交易等特色領域。從而促進了我們業務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這是從銀行業講;保險業看,從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作為第一家保險公司到現在,吸引了外資超過千億元人民幣,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彌補了國內保險業部分空白。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在證券市場專門設立了B股市場,籌資外資資金50多億美元也為我國證券市場國際接軌積累了重要的經驗。
尚福林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積極進展,我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七大跨境和離岸支付貨幣。滬深港通機制持續優化,滬倫通正式啟動,國際知名指數,A股納入比例,目前銀行業總規模已經居全球第一,保費收入和證券市場總市值穩居全球第二。
另一方面,金融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金融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金融機構辦理中資企業境外發債、上市、并購、融資等等業務,彌補了原有金融服務的短板。通過外資金融機構的示范作用和鯰魚效應,為我國金融業探索符合市場基本規律,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服務體系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第二,尚福林表示,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要對國家的開放潛力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充分發揮我們的潛力和吸引力。充分估計我國金融市場在應對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方面強大的韌性;要看到我國金融對外開放還有巨大的潛力。
尚福林表示,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一度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巨大沖擊,世界經濟貿易總體放緩,一些國家經歷了漫長的縮表過程。這個波及效應現在仍然在顯現。當前,個別國家單邊主義加強,美國挑起的經貿摩擦在變動中加劇,全球經濟和金融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加。
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金融市場表現出了比較強的韌性。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一些外資金融機構曾經選擇出售,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海外資產。主動減持中資銀行的股份,這種情況并不是因為他們的經營在中國出現了問題,而主要是為了修復母行因為金融危機受到重創的資本負債表。
“當時有一家外資銀行是2015年退出中國,后來我們認真分析了它這個情況。它當時在中國區的業務,業務比前一年增長還很好,而且在整個亞太地區也是經營最好的,就這家銀行在中國的機構。它退出中國,主要就是戰略上回歸母國。”尚福林回憶稱。
另一方面,尚福林表示,要看到我國金融對外開放還有巨大的潛力。改革開放之初定:外資銀行需要有200億美元以上才能在中國設立機構。那么這些大型機構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機構。目前,來自54個國家和地區的217家銀行在華設立了995家營業性機構以及155家代表處。在華外資銀行的總資產已經超過3.3萬億元。比我們國家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增長了9倍多。2018年,實現凈利潤是240億元,相當于2002年全年凈利潤16倍多。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機構,總資產1.12萬億元,也比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增長了73倍。增長幅度是非??斓摹?/p>
“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外資銀行資產占我們全部商業銀行資產的比重還很低,不是比較低,還很低。外資保險公司占比算是在整個金融體系當中占比比較高的,還不到6%。外資占A股市場的比重是2%,占我國外匯市場比重是29%,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出來,我們開放的空間還很大。”尚福林稱。
因此,他認為,在金融開放中,要堅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開放原則。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是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要求。向內看需要通過對外開放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向外看要把握機遇。
標簽: 銀監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