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可能還有流量紅利。
(資料圖片)
最近,不少公眾號運營者被“看一看”的流量推薦“撞到了腰”,迎來一小波爆款激增。
6月12日,和菜頭在個人公眾號“槽邊往事”發文《被流量撞了一下》,提到當月熱度最高的一篇推文閱讀量超48萬,其中“看一看”的流量占比達到60%。
他判斷,“看一看”可能會是“微信內部一條難能可貴的內容曝光和傳播渠道”,不可小覷。
新榜編輯部對此也有相似體驗。近期,新榜旗下專注研究AI的新號“頭號AI玩家”推文《中國高考題,難倒ChatGPT》,該賬號從零開始運營至今大約2個月時間,這篇文章在僅幾千自然粉的情況下,閱讀量沖到10萬+。關鍵是,“看一看”為這篇文章貢獻了98%的流量。
無獨有偶,“新榜”公眾號于6月8日發布的推文《那個帶火“多巴胺穿搭”的00后女孩,一個月漲粉300萬》也在發布第二天達到閱讀10萬+,“看一看”同樣是主要流量來源,占比達到70%。
接連多個案例的佐證,讓我們感到這波流量波動并非偶然。我們詢問了多位公眾號創作者,更多人反饋曾被“看一看”流量擊中。
比如品牌公關圈垂類賬號“萬能的大叔”今年有兩篇閱讀10萬+文章,就是受到來自“看一看”的助推;漫畫號“不會畫出版社”近期一篇60萬閱讀的推送,也歸功于“看一看”。
盡管“看一看”助推公眾號流量的現象早在2019年就有苗頭,但在微信公眾號生態進入平臺期、打開率整體下滑的當下,“看一看”的強勁表現還是給很多堅持在一線的公眾號創作者注射了一針強心劑。
還有幾位同行向我們問出了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如何借鑒?能復制嗎?為此,我們與多位公眾號創作者進行交流,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先從“看一看”聊起。2017年5月,微信首次在發現頁推出“看一看”功能,其內容聚合的展現形式曾被業內視作是微信試水內容分發賽道的信號。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曾在20編程19年初微信公開課表示,“看一看”的“好看”和“推薦”兩個內容板塊各自代表社交和機器推薦。他認為,機器推薦其實遇到了瓶頸,只能嘗試社交推薦的模式打破信息繭房,幫用戶“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同年3月,公眾號文章底部和“看一看”中的“好看”功能統一改名為更加中性的“在看”。不久后,“看一看”灰度測試“朋友在看”列表功能,當用戶點擊文章底部的“在看”按鈕,該內容就會被推送到用戶好友的“朋友在看”列表中,進一步加強社交推薦的存在感。
因此,公眾號文章的在看數與“看一看”直接掛鉤,是重要篩選標準之一。
據了解,除了在看數外,興趣標簽、讀者停留時間、完讀率等多維度數據都可能會影響文章能否進入“看一看”精選。
現在,“看一看”已經從原先“好看”和“推薦”兩個板塊,增加至“在看”“熱點”“視頻”三個板塊:“在看”頁包括圖文和視頻兩種內容形式,內容底部顯示朋友讀過、在看、關注等數據信息;“熱點”頁顯示近期公眾討論度較高的話題;“視頻”頁以視頻號內容為主。
微信還在持續加碼“看一看”的流量比重,其中一個依據是訂閱號信息流的內測改版。
改版后,用戶能在訂閱號信息流中直接刷到“看一看”內容,下拉查看可不斷加載出更多新內容,原先留給已關注訂閱號的位置則被折疊,用“展開更早的消息”的方式呈現。
訂閱號信息流的改版更早就有,不同的是,最近我們發現“看一看”在訂閱號消息中的出現位置更高了,占比也更高了。不過還不穩定,時隱時現,退出刷新再進入可能又有不同內容出現。
對于不感興趣的“看一看”內容可以勾選原因后刪除
據觀察,訂閱號信息流中的“看一看”內容主要來自:我關注的號、我??吹奶枴個好友分享、近期X個好友關注、X個好友讀過等維度。
關于“看一看”的推薦算法,目前很多創作者只能從個人經驗出發推測。
因“看一看”收獲爆款的“萬能的大叔”,公眾號粉絲有25萬,“幾乎都是品牌公關圈內人關注”,但他指出“看一看”算法核心在于android串聯起私域和公域共同關注的內容,“如果我們只是垂直地聊品牌公關,可能很難進入公域流量池”。
據了解,“萬能的大叔”今年兩篇10萬+文章都與近年關注度提升的女性議題有關,分別是某奶茶品牌包裝圖中女性旗袍開叉的討論,以及女神節品牌營銷翻車的案例盤點。
不過他也發現,一旦內容進入“看一看”的公域推薦后,讀者的精準度和圈層效應會相應降低:“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中,可能一半讀者都不是品牌公關圈人,雖然有矛盾的地方,但誰會討厭10萬+呢?”
摸不清“看一看”推薦邏輯,讓不少創作者將這波流量視作一種玄學,為什么來、怎么來的,都很難說清楚。
“視覺志”主編李小胖透露,近期某篇穿搭圖文次條的閱讀量遠高于往常同期,主要流量來源就是“看一看”,但該篇圖文的在看數并不高,內容也沒有尤為特別之處js。
“不會畫出版社”的條漫推文《“避嫌,懂嗎?!薄?,閱讀量超過60萬,“看一看”流量占比最大,話題并非熱點,也沒有蹭上其他熱點,而且這條內容在其他平臺熱度一般,主編王澤鵬也有點無法分析具體原因,只說偶然性比較大。
他表示:“看一看推薦的規律很難說,但是我見過最有效的一次推薦了,從業這么多年來,第一次看到新的爆款渠道在微信上?!?/p>
這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心態,即使無法獲取核心算法思路,還是希望從目前這些“看一看”爆款中汲取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
結合多位公眾號創作者的分享,我們發現,要想被“看一看”流量擊中,內容可以從這三個維度上下功夫:
C端話題、公共熱點事件、抓人眼球的頭圖。
“差評”主編面線認為這就像是“看熱鬧”,比起財經商業科技類B端內容,To C的主流議題更容易被推薦。
“感覺看一看的推薦邏輯和我們選題邏輯差不多,熱點更容易撞上,有點像是針對熱點的曝光位”,“小聲比比”創始人梓泉表示。
換句話說,也需要有技巧地“蹭熱點”。比如“頭號AI玩家”的《中國高考題,難倒ChatGPT》,很大概率是撞上了高考這樣的全民熱點,并與當下最熱的AI話題進行了結合。
不過,據多位公眾號創作者反饋,“看一看”推薦流量能帶來的漲粉率并不高,也不能幫賬號定向獲得更多垂類讀者的青睞。
此外,相對于日常10萬+的頭部大號而言,他們更在意漲粉率、完讀率等數據。梓泉表示,無論是否有“看一看”引流,“小聲比比”的閱讀量基本都能達到10萬+,所以自己跟團隊更關注常讀用戶的漲跌情況。
因此,有公眾號主表示暫時不考慮設置專門的“看一看”運營崗,“規則還沒搞懂,怎么玩”。
“萬能的大叔”認為,垂類賬號關鍵在于堅持寫垂類內容,不要一味跟風熱點,“因為粉絲和受眾要看的就是私域,要先解決私域的問題”。
和菜頭也在文章中指出,《裸露在人群》一文可能是因為文章頭圖與當時全網熱議的“牽手門”相關,“看一看”讀者被頭圖所吸引,再加上算法的錯誤推薦,導致流量源源不斷涌入。但由于正文與“牽手門”事件關聯不大,文章完讀率不到25%,互動量沒有隨著閱讀量同步提升,用戶點進來并沒有真正讀完。
他在文中還為公眾號創作者提出了幾點建議:
不過,相比死磕傳統公眾號流量,已經有不少創作者計劃用更新鮮的內容形式來吸引關注。比如2月微信推出的圖文消息功能,頂部可以添加多張圖片,底部可以寫上1000字的描述,酷似小紅書圖文筆記。
“小聲比比”正在試圖通過這類內容形式獲取更多流量。梓泉稱,圖文消息創作更簡單,曝光面積也更大,如果能用它說明白的事情就不使用長圖文。
“小聲比比”經常穿插發布圖文消息和長圖文
回顧上線11年來微信公眾號的無數次改版,打亂了時間,加碼看一看、搜一搜等去中心化分發渠道,對原有流量分發邏輯多次迭代,都是為了給這個成熟平臺注入更多新鮮血液,促活微信內容生態。
現在來看,“看一看”的流量露出確實帶給不少創作者驚喜,畢竟多了曝光渠道。但也需要意識到,比起一時的熱鬧,看完后愿意駐足的那部分讀者,才是最有價值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