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產損害賠償中,對間接損失應當怎樣認識?怎樣進行計算?
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減少,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所有的財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未來財產利益的損失。
間接損失有三個特征:
一是損失的是一種未來的可得利益,在侵害行為實施時,它只具有一種財產取得的可能性,還不是一種現實的利益。
二是這種喪失的未來利益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而不是抽象的或者假設的。
三是這種可得利益必須是一定范圍的,即損害該財物的直接影響所及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不能認為是間接損失。
間接損失是違法行為對處于增值狀態中的財產損害的結果。處于增殖狀態的財物是指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生產、經營資料的面目出現的財物沒有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財物不會發生增值。這種增值是怎樣產生的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并不創造價值。同樣,處于增值狀態的財物本身也并不會增值。增值狀態的財物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只把原有搜集人轉移到生產、經營的成果當中。創造增值的是人,是與該財物結成一定的生產、經營關系的創造的。因此,間接損失產生機制,是不法行為破壞了生產者、經營者與作為生產、經營者(即受害人)不能正常地利用這一生產、經營資料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可得利益的減少和喪失。對財物損害間接損失的賠償,不是對該財物價值損失的賠償,而對該財物的所有者利用該財物在經營中應創造出因遭受損害而未創造出的新價值這種損失的賠償。對間接的賠償,賠償的是人的損失,而不是物的損失。
侵害財產間接損失賠償適用的場合,原則上應當是有間接損失就應當賠償。
有人認為,我國《民法通同》第117條第3款規定的對“其他重大損失”才能予以賠償,是指對重大的間接損失才應當予以賠償,對一般的間接損失,不予賠償。這樣解釋并不正確。
財產損害賠償的原則是全部的賠償原則,如果對一般的間接損失不予賠償,就違背了全部賠償原則,也違背了損害賠償的填補損害性質,對受害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具體適用的場合,既包括侵占財產,了包括損壞財產;既包括侵害生產經營中的財產,也包括侵害未處于生產、經營狀態但可在應用于生產、經營產生利潤的財產;既包括侵害種類物,也包括侵害特定物,因此,適用財產間接損失賠償,并不絕對在于侵權行為的方式和侵害對象的種類,而是在于侵害的對象因侵權行為而使受害人的可得利益喪失。只有掌握這一最基本的標準,才能準確地確定間接損失賠償的場合。
標簽: 財產損害賠償簡介損失 財產損害賠償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