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受銀行網點營業限制等因素影響,“無接觸”式業務需求增長,不少銀行相繼加大線上業務尤其是線上理財產品的推廣宣傳力度。
在提供線上理財的同時,有部分銀行開始提供線上自助風險評估問卷測試。此舉打破了此前對于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客戶,銀行規定必須在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限制。
此舉也導致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立并運行線上風險測評功能,讓客戶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做風險評估,并下單購買理財產品,且所能購買的理財產品并不限于疫情相關產品。
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有利于銀行和理財子公司拓展市場新客戶。電子渠道理財所具備的便捷、快速、高效的特點,也為銀行和理財子公司開拓業務新領域邁出實質性進步提供了條件。
實際上,《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提出,投資者首次在理財子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可以通過電子渠道做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這為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展線上“云理財”,進行客戶“云測評”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為獲取客戶,將理財產品銷售與互聯網直播結合,開始嘗試加入直播陣營,通過直播讓其理財產品變身“網紅”產品,吸引更多的購買者。
這種包括直播在內的線上理財形式為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提供了一種新的宣傳方式。短時間內可以有效聚集和吸引更多用戶,不少銀行線下網點服務的重點客群也被線上化,為經營受限網點的服務拓寬了渠道,在滿足了疫情期間人們購買理財需要的同時,還讓不少人獲得了一定的金融和理財知識。
銀行理財更加傾向電子化和科技化已然成為趨勢,但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重視和改進。
首先,購買理財產品本身就有風險。因此,各大銀行才要求在購買前做風險評估問卷,并根據評估結果讓消費者購買相同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以保護投資者利益不受損害。但在線上,由于投資者購買了超出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系統也無法提出制止,這其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
其次,部分銀行開展的直播、團購等全新營銷模式值得探索。但目前尚缺乏明確的監管要求,線上理財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消費者在享受線上服務的同時,對于部分直播營銷刻意夸大產品收益、回避風險、誘導銷售等問題,須提高警惕加以辨別。
再者,面對越來越多形式各異的理財產品及線上營銷方式,消費者要對相關產品盡可能充分了解,包括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投資方向、流動性安排等。如有必要,在不違背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也可到網點深入咨詢,線上線下相結合,做出合理選擇。
總之,任何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是成正比的,尤其在目前銀行利率總體下行的態勢下,投資有風險,線上購買理財產品更需謹慎。
標簽: 線上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