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成為金融消費者青睞的產品之一。那么,究竟哪家銀行綜合實力更強?誰家產品類型最豐富呢?
分析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19年度)》可以發現,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存續數量和規模均出現下降,但值得關注的是,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卻出現上升。
具體來看,截至2019年末,全市場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存續91921款理財產品,同比下降15.81%;總體理財存續規模為26.84萬億元,同比減少16.13%;非保本理財存續規模為24.81萬億元,同比上升12.57%。
從發行主體類型看,2019年末,全國性銀行理財產品的存續數量及存續規模均領先,城市商業銀行次之,最后是農村金融機構。
從認購對象來看,個人、機構和同業情況不一。其中,個人非保本理財產品、機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存續規模均實現增長。而同業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存續規模均大幅減少——這正是銀行理財轉型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回歸代客理財本源的體現。
在轉型背景下,全國性銀行的理財能力競爭仍然激烈。其中,興業銀行綜合理財能力在全國性銀行中蟬聯榜首。城市商業銀行中,江蘇銀行綜合理財能力位居第一。農村金融機構中,江蘇蘇州農商銀行發行能力顯著提升,綜合理財能力由上年的第12名上升至第6名。
從市場發展趨勢來看,2019年以來,保本理財退出市場速度加快;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數量均大幅提升,零售化、凈值化成為多數銀行理財轉型發力方向。具體來看,零售理財存續數量與規模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存續零售產品數量超過6萬款,存續規模在2019年末已達到20萬億元。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方面,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10.95萬億元,規模占比達到40%以上,凈值化轉型發展程度顯著提升。
從市場結構看,理財業務轉型仍由全國性銀行與實力較強的區域性銀行主導和推進,市場頭部效應彰顯,一部分小型銀行已陸續退出理財產品發行市場。
“未來,隨著凈值化轉型的完成,銀行理財的業務體系、產品體系等將迎來重塑,子公司制將成為中國理財市場主要的運行模式。在此轉型背景下,多元化銀行理財產品體系逐步建立,流向權益市場的資金或將進一步提升。”普益標準研究員康箐蕓表示,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將在理財子公司的帶領下,逐步進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新階段。
收益能力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根據此次排名,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收益能力排名前5的銀行依次是渤海銀行、恒豐銀行、華夏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和中信銀行。
渤海銀行理財產品中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過半,且收益水平表現優秀。同時,其預期收益型產品收益良好,在產品加權超額收益子項排名中位居前列,綜合來看,其收益能力總分排名全國性銀行第一位。恒豐銀行憑借在預期收益型產品收益水平方面的優異表現,收益能力總分位居第二位。
在城市商業銀行中,南京銀行依托在預期收益型和凈值型產品方面的良好表現,加之星級產品子項評定得分居城商行首位,收益能力得分為城市商業銀行第一名。貴陽銀行凈值產品規模占比在城商行中名列前茅,同時凈值型產品超額收益表現不俗,其收益能力排名城市商業銀行第二位。
在理財產品豐富性上,各家銀行的排名有所不同。2019年度,全國性銀行中,理財產品豐富性排名前5的銀行依次是中信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中國銀行。
康箐蕓表示,隨著行業轉型深入推進,全國性銀行在理財產品豐富性上取得進一步發展,結合投資者需求和市場環境適時推出了養老理財產品、科創主題理財產品等。此外,全國性銀行憑借自身投研優勢,在產品創新方面拓展大幅領先區域性銀行。從本年度得分來看,產品投向、投資管理模式、投資起點覆蓋度等,是全國性銀行與其他銀行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錢箐旎)
標簽: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