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以來,各地紛紛策劃全新精品展覽,打造精品夜游項目,推出高品質文創產品等,優化旅游體驗,營建多元文旅消費場景。
“文博火”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在山西,《黑神話:悟空》帶火了擁有獨特古建筑、精美彩塑和壁畫的小西天景區,開啟“人從眾”模式;在江蘇,古鎮增添新玩法,非遺戲曲、動畫藝術展、舞臺演出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感受江南古鎮的生活氣息……
(資料圖)
“文博熱”反映了人們對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的需求,體現了人們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截至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6833家,位居世界前列。我國文博事業正在由注重提升數量、增加供給向提升質量、改善服務轉變。
以進館服務為例,江西、湖北、山西等地博物館于國慶假期前提前發布開放公告,明確開放時間、門票預訂方式以及參觀注意事項等內容,提供行李寄存、嬰兒車和輪椅租借、簡餐、多樣化導覽等服務,以便觀眾能夠妥善做好行程安排。
此外,多地制定國慶節安全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科學引導游客分流。例如,敦煌莫高窟將正常參觀門票全天劃分為31個時段,應急游客劃分為5個時段,分散輸送游客前往核心文物保護區,避免游客過于集中。
為有效應對“黃牛”倒票不法行為,國家文物局與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在北京等地專門開展打擊“黃牛”的專項整治行動;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過調整預約規則、優化技術手段、采取法律手段、配合公安部門執法等措施進行有效遏制。
“各地文物主管部門和文博機構,在優化場館服務質量,加大文化產品供給,加強監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不僅使得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也推動了文博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說。“文創新”文化創意釋放消費潛力
文旅“熱”,消費“興”。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著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多個行業的消費增長,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2024—2030年中國文創產品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從傳統文化保護到商業化、藝術化再到數字化,文創產品行業正在經歷業態的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
甘肅博物館的“麻辣燙”文創系列持續火爆。工作人員將葷素搭配的豐富“菜品”逐一放進一口毛絨砂鍋之中,稍作等待幾分鐘,一份新鮮誘人的“麻辣燙”便就此出爐。砂鍋可愛的造型,搭配著仿佛散發著香氣的“菜品”,給人一種營養均衡的視覺感受。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介紹,截至目前,甘肅省博物館共計接待觀眾近10萬人次,推出的“馬踏飛燕”、“麻辣燙”系列文創周邊銷售額近150萬元。
“和西安的‘絨饃饃’一樣,讓工作人員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和語言等向游客傳達積極情感,沉浸式的體驗更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核心是年輕人從中找到了新的情緒價值。”張燕表示,文博產業日益“擴容”,消費者需求日漸精細、多樣,沉浸式文化體驗激成為了旅游新方式,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的新支點。
“博物館文化與創意的融合,不但促進了文化產品的多元化,還展現出文創產業極為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如今的文創用品從鑰匙扣“拎著走”到“沉浸式”互動體驗,“文化+科技”、“文化+情緒價值”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附加值不斷提升?!?strong> “文藝范”文化新業態加速融合發展
今年國慶假期,眾多文博場所紛紛推出形式新穎且科技感滿滿的文化節目,借助科技賦能,為游客呈上更生動立體的體驗。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以打造國際演藝中心為引擎,精心策劃了108場/次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磅上線三峽文化數字院線,其中兩大數字體驗項目——“探秘大三峽”與“一夢入大唐”,引領觀眾身臨其境“演大片”,深度沉浸于文化與科技交織的奇妙世界;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的演員們奔赴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景區進行路演活動。
“第一次感受萬人合唱紅歌,共同祝福祖國。”敦煌研究院一講解員表示,每年海內外觀絲路遺跡、賞千年石窟的游客特別多。國慶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席地而坐,《今天是你的生日》《愛我中華》等歌曲全場大合唱,每一首歌都嘹亮而鏗鏘,“今年很有意義。”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業邁入文旅融合新階段。”張燕認為,文旅融合引領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文化演藝逐漸成為旅游載體,借助科技賦能,生動演繹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進一步推動旅游資源煥發生機、充滿活力。”
“未來,全國各地博物館將秉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理念,以多元方式深入挖掘并系統闡釋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推出更多精品展覽和文藝活動。”金元浦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