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尤其是在今年9月,各項金融數據整體好轉,普遍高于市場預期。 雖然數據良好,但同時出爐的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讓人有些擔心。今年9月,CPI同比上漲3%,為2013年12月以來的高點。
與此同時,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30個經濟體降息。10月底,美聯儲還將公布議息決議,市場預期,美聯儲仍有較高概率再度降息。
CPI走高、外部降息潮洶涌,這使得接下來的貨幣政策走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席卷全球的降息潮面前,我國會不會亦步亦趨?CPI走高會不會使得前期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走向收緊?
先看降息潮。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我國貨幣政策一直遵循以我為主的原則,主要根據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進行預調微調。今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繼續堅持穩健的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在保持定力的同時,加強逆周期調節,做好預調和微調,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如近期,央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就是通過改革的辦法來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起到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作用。 再看CPI。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對內是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因此需要關注物價。CPI是央行貨幣政策關注的重要指標。但物價指標并不止一個,除了CPI,還有核心CPI、PPI、GDP的縮減指數等,都需要予以關注。
關注CPI,同樣需要關注CPI走高的原因。此次CPI漲幅重返“3區間”主要受肉類食品影響,是典型的結構性上漲,而非貨幣擴張導致。隨著今年保供穩價措施效果的逐漸顯現,再加上養殖戶補欄積極性的回升,市場預計,今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將探底趨穩,豬肉市場供應有望逐步穩定和恢復。在此背景下,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即便個別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或超過3%,今年仍然能夠實現年度物價調控目標。
“當前中國并不存在持續通脹或者是通縮的基礎。”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強調,我國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但是也要防止通脹預期擴散,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銀行需要關注預期的變化,釋放出穩健的信號。一方面,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面,還須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堅持用市場化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推動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
標簽: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