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壽險”)迎來了股改上市20周年。
【資料圖】
2003年12月,國壽壽險同時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以及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造就當年世界最大IPO,3年后的2007年1月9日,又于A股上市,成為首家同時在中國香港、上海、美國紐約三地上市的險企(已從紐交所退市)。
這家上市已經長達20年的頭部險企,一路見證行業發展,并始終引領市場航向,如今在深度轉型,堅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路上,“中特估”的出現,無疑又給其注入一劑強心針。
所謂“中特估”,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主流觀點認為,“中特估”更重視國家戰略、政策導向和社會貢獻等綜合評價維度,更有利于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企,因為其價值長期被低估,“中特估”的出現,有望為這些資產估值重塑打開空間。
上市20周年的國壽壽險,依然充滿想象空間。
第一重,觀自身:2003登陸港股A股釋放組織活力,國壽壽險公司治理不斷完善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壽險業開始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尤其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之后,伴隨經濟騰飛、居民收入快速提升,這些都為國內壽險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而保險業作為開放時間早、程度深的行業之一,令外資保險巨頭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加速入華布局;而在此期間,十幾家民營險企也先后開業,國內保險市場主體急劇增加,其市場化進程也遠超其他行業。
與此同時,國企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在經歷了1978-1992年的初步探索之后,1993-2003年間,國企改革主題詞成為了制度創新,而上市,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之一,成為諸多國企體制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標。
2003年,國壽壽險完成了在香港和紐約的同步上市,造就了當年全球最大的IPO,而這也成為行業高速發展,以及國企改革不斷深入,這兩項重要進程,在保險業交匯的鮮明注腳之一。對于國壽壽險自身而言,這一方面標志著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基本實現,另一方面也宣告公司發展自此進入新階段。
企業上市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品牌價值。通過上市,企業可以更好地與投資者互動,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和競爭力,并在全球范圍內擴大業務。
上市之后的國壽壽險,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中,組織活力被空前釋放,體制機制、經營理念等也不斷完善,同時,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各類要素動力也得以極大擴展。
恰逢國內保險業步入高速發展賽道,國壽壽險也以“頭雁”之姿,持續領跑行業。一系列公開數據顯示了這種驚人的變化:
國壽壽險保費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1500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超6000億元。
一年新業務價值從2004年的65.04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360.04億元;內含價值也得以快速累積,從2004年底的900.73億元增長至2022年底的12305.19億元。
從利潤貢獻的角度來看,20年間,國壽壽險創造的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累計達到7300多億元,年均高達365億元。
總資產亦連上臺階,從2003年的3287.20億元,增長至2022年末的52519.84億元,20年增長更是接近15倍。
伴隨資產規模的持續攀升,國壽壽險投資資產總額快速增加,從2003年末的2792.48億元增長至2022年末的50649.80億元,一舉突破5萬億大關,大量資金注入實體經濟領域,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布局,同時,也創造了難以計數的工作崗位。
根據國壽壽險發布的《2022年ESG暨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公司投資實體經濟累計超3.6萬億元,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投資規模超2.3萬億元。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灣區建設、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面,都有著來自國壽壽險資產端的深度支持。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綠色發展系列決策部署,國壽壽險更是積極推動公司綠色金融發展,憑借扎實的綠色金融戰略部署、負責任的投資理念和生態友好的低碳運營模式,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第二重,看行業:20年創新引領彰顯頭雁作用,見證中國壽險業大發展
中國人壽前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是國內最早經營保險業務的企業之一,這也意味著,其從誕生伊始就注定了會是國內保險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
事實也確實如此。復業之后,在國內人身保險業拓荒的年代,國壽壽險始終扮演著領頭羊、壓艙石的角色,在產品創新、渠道創新、技術創新、規則制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中國壽險業的發展進程。
最直接的,很多重要的行業制度制定過程中,都離不開市場主體的互動,以保證其可行性、有效性,而國壽壽險作為業界市場份額領先的壽險公司,在很多項目中都有深度參與。
國壽壽險上市的20年,正是中國人身險業高速度發展,又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渡的20年。由于缺乏足夠的歷史積淀以及人才積累,所有險企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一個個現實問題面前,小心求解,大膽探索。而國壽壽險為代表的頭部險企,由于發展早、經驗多,無疑也為其他市場主體發展提供了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國壽壽險作為人身險行業頭部企業,不僅在創新方面持續引領行業,也在人才培養方面為行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伴隨著人身險市場的持續擴容,市場主體的快速增加,對于人才的渴望也逐步升級,而國壽壽險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為行業吸納并培育了大量人才,為推動行業發展貢獻了新鮮血液。
2003年國壽壽險上市之后,隨著企業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其創造力更被進一步激活。
對于國壽壽險這樣跨越時代的老牌險企而言,如何順應科技發展潮流成功步入信息化時代,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考驗,因為過去的慣性在新的環境下也有可能演變成一種負累。但可以看到,經過國壽壽險上下持續多年的努力,其在推進科技創新、賦能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近年來,國壽壽險緊抓數字經濟發展契機,跟進移動互聯發展趨勢,其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推進“科技國壽”戰略,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深化賦能價值創造,持續構建數字保險生態,走出了具有中國人壽特色的科技建設之路。
率先建成行業首個安全、綠色、彈性的國壽混合云,實現資源彈性伸縮供給和部署“無感”切換;建成了業內規模領先、覆蓋面廣的國壽物聯網,通過超過2.8萬條互聯網線路、860G帶寬,將3萬個職場、百萬銷售隊伍和數億客戶連成整體、高效互通;同時,依托國壽混合云和開放式分層技術架構,國壽壽險在金融業首家實現100%核心業務系統分布式轉型,數據處理能力提升2倍,單位空間存儲利用率提升3倍,單位空間計算利用率提升2.6倍,有效滿足公司業務發展和綠色低碳要求。
種種科技成果不僅賦能公司,切實提升運營效率,更重要的是,其全面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國壽壽險構建“客戶之聲”體驗閉環管理機制,每年直接傾聽超千萬條客戶原聲,探索推出“保險+健康”“保險+救援”等客戶服務新模式,建設“空中客服”“移動柜面”“適老化系列服務”等服務工具,持續優化客戶服務體驗。
資料顯示,僅2022年,國壽壽險“理賠直付”服務客戶超670萬人次,累計賠付金額約36.5億元;“重疾一日賠”賠付件數達18.5萬件,賠付金額85.8億元。第三方調查數據顯示,公司客戶滿意度持續領先行業。
第三重:迎未來:深度融入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胸懷“國之大者”國企優勢盡顯
從2018年開始,國內人身險業明顯步入轉型期,傳統模式受到的挑戰逐漸增大,新的發展理念亟待建立。究其根本,則是供需錯配,伴隨80后、90后成為人身險主力客群,他們更高的保險知識水平,更強的學習能力,推動保險公司提供更高水平的產品和服務,擺脫高速發展之下形成的相對粗放的發展模式,轉而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捕捉客戶真實需求,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供需錯配向供需共振過渡。
近年來,國壽壽險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人民群眾切身需求,多元化開展普惠保險項目和服務。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國人壽壽險公司普惠金融業務(不含政保業務)承保老年客戶1.33億人次,提供風險保障7.53萬億元;承保鄉村人口2.93億人次,提供風險保障27.54萬億元;承保殘疾人1045萬人次,提供風險保障4074億元。
此外,在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方面,國壽壽險也積極參與,勇于創新,其經過多年試點實踐,打造的“一項政策、覆蓋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成都模式”“東營模式”,讓失能人員享受到更高保障、更高標準的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已經成為該領域的標桿項目。
為踐行積極對應人口老齡化這一國家戰略,近年的國壽壽險還積極探索構建大健康、大養老服務生態。圍繞“康、育、養”三大領域,積極推進大健康、大養老服務生態體系建設。為客戶提供涵蓋健康管理、高端就醫、生活服務等豐富的個性化增值服務,豐富服務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社會保障體系一直以基本醫保、基本養老保險為主導,在這種體系下,商業保險注定更多是起到補充作用,這也意味著,商業保險必須要充分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局,在框架內尋找更大發展空間。
尤其是,伴隨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成立,嚴監管態勢繼續,日趨嚴格的合規要求,以及部分業務準入門檻的提升,保險機構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20年時間很長,幾乎記錄了中國人身險市場高速度發展,以及向高質量轉型的大部分過程,急速前行中,問題、糾結、風險逐漸出清,理念、產品、模式日益清晰,有人掉隊,有人超車,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