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ONE真的是被華為干掉的嗎?
近日,理想汽車 CEO 李想再發“小作文”,回顧了理想ONE的停產始末。文章里,李想是這么評價問界的:
【資料圖】
“2022 年三季度,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HW 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 ONE 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
問界M7真有李想說的這么厲害嗎?去年7月到12月,問界M7的銷量保持穩定上升,理想ONE的銷量卻一路下滑。
如果拿理想ONE和問界M7單獨做對比,看起來似乎真的是問界M7上市搶了理想ONE的份額。但是理想ONE并非是一款毫無戰斗力的產品,憑借理想ONE一款產品,理想單挑其他所有新勢力企業,坐穩了新勢力企業第一陣營的位置。
實際上,理想L系列產品的上市時間與理想ONE的“退場”時間也高度一致。2022年下半年,理想開始正式交付、亮相自己的L9、L8、L7系列產品。
數據顯示,8月30日開始交付的理想L9 9-12月的銷量分別是10123輛、9181輛、9087輛、10628輛,理想L8 11-12月的銷量分別是5293輛,10189輛。
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沈亞楠曾明確指出,理想ONE訂單數量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的注意力被理想L9吸引。
今年以來,有了理想L7的加入,理想汽車更是一騎絕塵。2023年1-5月,理想汽車的銷量分別是15141輛、16620輛、20823輛、25681輛、28227輛。同期問界的銷量是4475輛、3505輛、3679輛、2953輛、5629輛。
問界不僅沒有打敗理想,反而被理想遠遠甩在身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事實和李想說的是有出入的。那么李想為什么要這么說,還選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
現在正是理想汽車發展的高光時刻,理想汽車與其他新勢力企業之間的銷量拉開了絕對的差距。
從今年4月開始,理想汽車率先在汽車企業中公布周銷量。胸有成竹的理想汽車,由此將原本每月一次登頂榜單的曝光機會變成了四次。
最新一次的周銷量數據顯示,6月1日到11日,理想銷量1.19萬輛,問界排名第十,銷量僅有0.1萬輛。
了解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李想一邊寫小作文說被華為打趴下,一邊高調展示銷量差距,從這一行為路徑和此番言論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他表面上看似在抬高華為,實際上是暗諷華為。
在“小作文”中,李想還透露曾要求管理團隊買華為的公開書籍,每人不低于十本,以此來全面學習華為。
理想汽車上下真的有在全面學習華為嗎?在這次小作文發布之前,李想一致對外透露的消息是希望理想成為汽車界的蘋果,其車型邏輯也基本對標蘋果手機的產品來打造。
此外,任何一家企業的經營邏輯都是最核心的商業機密。華為能夠對外人言的經營邏輯絕對不涉及管理核心,絕不是理想汽車管理層靠讀書能學會的。我們可以理解為,理想汽車今天的成功其實與華為沒有多大關系。李想或許想表達的是能夠超越理想的只有理想。
李想的這種言辭論調和個人做派已經引發了汽車圈諸多人的不滿。由于堅持公布周銷量,李想自己在微博上爆料說“被很多同行舉報”。合眾CEO張勇也發文吐槽稱“剛上岸或者感覺已經上岸了的,腿上的泥巴還沒擦干凈,就對著還在泥濘里面掙扎的指指點點,居高臨下的評頭論足,甚至斷言生死”。張勇此文也引來何小鵬的轉發和贊同。
雖然張勇沒有指名道姓,但據網友分析,張勇的矛頭指向的正是李想。
不可否認,理想汽車站對了混動的風口,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但汽車產業是個長周期、重資產的行業,參與其中的競爭者各領風騷三五年太正常不過。
并且需要指出的是,理想汽車所取得的成績,只是在新勢力企業中領先了,并不代表真正的競爭實力。
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從長期競爭來看,年銷量 200 萬輛是生死線。理想汽車如今取得的成績,只是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站在這個階段性成績上,開始指點江山,大談企業經營,甚至把華為也牽扯進來,屬實有些狂妄自大。
要知道,像華為這樣的大企業,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在全球市場上征戰多年,成為中國企業的代名詞,這其中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華為的成功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復制的。
受制裁和大量研發投入的影響,華為2022年的年度收入創歷史低點,為6423億元。而理想汽車2023年的目標是收入達到千億級別,或成為新勢力企業中第一家收入千億的企業。
如此看來,理想與華為之間隔著十萬八千里,并不是能夠“強行捆綁”營銷的關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