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監管部門詳解債市熱點問題
素來低調的債市最近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一些信用債出現風險事件,對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由于近期出現風險事件的債券發行人多為民營企業,個別民企的債券發行也遭到了市場冷遇。
信用債到底怎么了?監管層有何應對措施?日前,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詳解市場關心的若干問題。
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指出,近期出現的信用債違約事件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
資管新規出臺之后,商業銀行正在經歷表外資產轉入表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縮,對民企現金流產生了較大壓力。
這位負責人同時指出,近期發生信用違約的民營企業可以說自身都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本身財務杠桿過高,對外投資風格過于激進;有的債務結構不合理;有的沒有管理好企業的債務期限,出現了債券、債務集中到期的現象;還有一些則是企業規范運作出現了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發生的民營企業信用債違約現象,應該說是在整體流動性適度寬松的大環境下,導致個別企業的風險暴露,并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據統計,目前上交所上市信用債違約率約為2.2‰(違約率計算口徑為:仍處于違約狀態下的債券規模/仍在存續期內的債券規模,下同)。未來一段時間,信用債市場面臨怎樣的壓力呢?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滬深交易所分別下發了公司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債券受托管理人對債券風險進行持續監測、上報。結合上報數據和監管層掌握的情況,可以判斷,如果未來市場宏觀環境不發生改變,年內可能還會發生信用債違約的現象。但即使有新的違約事件發生,預計交易所信用債違約率仍不會超過同類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也會遠低于銀行貸款的不良率,整體違約形勢可控。
探索違約債券特殊轉讓的交易機制
記者了解到,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債券發行人、中介的信息披露監管力度,要求強化風險揭示,為盡早發現和化解風險提供條件,引導債券及時形成合理的風險定價。
去年3月發布實施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存續期信用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全面落實了公司債市場各參與主體的風險管理責任,要求相關各方主動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持續監測、排查、預警信用風險,及時發現和盡早化解風險。《指引》建立了債券信用風險管理報告制度,要求受托管理人每半年提交定期報告,并就高風險債券不定期提交臨時報告,以便監管機構及時掌握市場風險狀況。
同時,針對已經違約的債券,監管機構也在研究推進各種市場化、法制化的處置措施,正在探索違約債券特殊轉讓的交易機制,擬引入私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參與違約企業債務重組。
在近期一些信用債發生違約事件后,個別民營企業發行的公司債出現滯銷。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當前流動性適度寬松的大背景下,一些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變化,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另一方面,近期發生的一些違約事件對投資者信心造成了一定影響,形成了恐慌情緒,使得投資者非理性地拒絕信用債尤其是民營企業信用債。
“巴菲特有一句投資名言:在市場中,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這不僅適用于股市,也同樣適用于債市。”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市場上2A評級信用債發行利率在8%左右,如果投資者對發行企業有比較詳盡的盡職調查,掌握其資信情況,這樣的收益率應該說具有相當不錯的投資價值。”
這位負責人同時指出,部分信用債發行遇冷的現象,也折射出目前債券市場剛兌思維的破除還不夠徹底,購買時根據風險定價、購買后承擔投資風險的意識尚不成熟。打破剛兌是中國債券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投資者不必因為近期發生了一些違約事件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之前指出,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債券市場一線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認為,無論是債券發行人還是投資者都應該以此為鑒,一方面,發行人應以負責任的態度管理好企業債務,科學管理現金流,履行償債義務;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應理性看待債券投資風險,科學定價,科學風控,既不盲目激進,也不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