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雕刻已由單一的石雕發展壯大為
木雕、銅雕、不銹鋼雕、磚雕等多個門類
(相關資料圖)
?產品種類達到3500多個
?雕刻生產企業發展到2300多家
?從業人員10萬多人
?年產值近90億元
產品銷售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成為當前我國北方最大的雕刻生產基地
漢白玉雄獅昂首咆哮、福瑞吉祥大象憨態可掬,更有米老鼠、變形金剛等現代卡通雕塑豐富多彩……在通往曲陽縣羊平“雕刻小鎮”的道路兩側,傳統與現代、時尚和潮流,各式各樣的雕刻產品令人目不暇接。
從百名曲陽工匠參與的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建筑,到公園雕塑、城市園林建設,在這條南北延伸10余公里的雕刻大道上,兩側大大小小2000余家雕刻企業、10萬余人在這里繁衍生息、追逐夢想,見證了曲陽縣千年雕刻歷史文化和雕刻產業的蓬勃發展。
1995年,曲陽縣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中國雕刻之鄉”;2006年,曲陽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一雙藝手雕世界,半截鋼釬鑿乾坤。曲陽石雕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元,傳承2300余年,源遠流長。從滿城漢墓出土的石俑到元、明、清三代的宮殿主要建材,再到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代表的當代雕刻建筑,曲陽石雕無處不在,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展特色”促進“產業聚”
置身于曲陽縣現代雕塑園的一家企業——盛元雕塑車間內,繁忙有序的場景撲面而來:機器切割、人工打磨、焊接、錘子雕鑿、拋光……系列流程下來,一件造型精美的不銹鋼雕塑,展現在世人眼前。廠房外,客商尋品問價,打包好的產品被運輸車輛運送到四面八方。
“之前我的舊廠房在園區外馬路旁,廠房面積總共不到200平方米,發展十分受限?,F在我們搬進園區,連買帶租,標準化廠房面積超2000平方米,車間內不見粉塵飛揚,現在固定干活的工人有30多個,我們公司的不銹鋼雕塑工程遍布全國。”盛元雕塑負責人曹江偉自豪地說。
曲陽縣始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為進一步促進雕塑產業規?;?、集約化發展,2010年,曲陽縣委、縣政府謀劃啟動了雕塑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工作,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引導全縣雕刻企業入園經營,推動雕刻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2011年2月,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今年3月28日,中國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成功獲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目前園區規劃面積22.7平方公里,園區內打造了集藝術研發、生產加工、展銷貿易、觀光旅游于一體的雕塑文化產業集群,構建起集雕刻生產加工、研發設計、市場交易、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特色產業體系,聚集效應日益凸顯,示范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形成了縣域特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曲陽模式”。
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雕刻是曲陽縣傳統文化產業。近年來,該縣創新驅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曲陽雕刻已由單一的石雕發展壯大為木雕、銅雕、不銹鋼雕、磚雕等多個門類,產品種類達到3500多個,雕刻生產企業發展到23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年產值近90億元;產品銷售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前我國北方最大的雕刻生產基地。
以“人才興”賦能“產業強”
“這件《天女散花》榮獲第五屆中國雕刻藝術節金獎,《東方智者》榮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百花獎金獎……”在曲陽縣城南的一處雕刻展廳內,一件件雕刻精品栩栩如生、技藝高超,成為曲陽縣雕刻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的時代縮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
選取石材、錘釬叮當、雕鑿成型,走進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實訓車間,來自河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正在開展一場為期3周的“發現之旅”,以善于發現的眼睛,發掘潛能,潛心創作。
“曲陽有這么深厚的雕刻歷史和產業資源,與我們學院雕塑系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學生全神貫注跟車間技工師傅學雕刻,一個學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至少完成10余件雕刻作品,而學生的創意設計又會為傳統產區融入創新活力。”河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專任教師趙勇說。
目前河北美術學院已經有200余人在這里完成實訓,傳統產區和專業學校的合作,讓學生從探索發現到熟悉掌握雕刻技能并最終完成升級蝶變,為曲陽雕塑產業積累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隊伍。
除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在曲陽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眾多雕塑企業陸續有條件地設立了雕塑非遺工坊。工坊依托公司管理和設計研發團隊,以及石雕研發中心、生產場地、銷售渠道等資源,采取“帶動就業+非遺+市場”模式開展技能培訓和生產研發,為曲陽當地脫貧人員及雕刻技師提供就業崗位。
泥塑造型、打磨石雕作品、數控操作雕鑿……在河北翰鼎雕塑集團非遺工坊里,來自孝墓鎮的張軍,從事雕刻行業已經10年有余了,從一開始跑運輸到現在成為一名能雕鑿《天女散花》等作品的雕刻工匠,他的蝶變就是依托現在的非遺工坊。
“我希望有更多人投身雕塑產業中,憑借技藝實現致富增收,同時為曲陽雕刻的傳承發展作出貢獻。”河北翰鼎雕塑集團董事長高英坡說。
非遺工坊讓村民就業增收致富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截至目前,曲陽縣共設立224所非遺工坊,輻射全縣十多個鄉鎮,非遺工坊同時采取崗位安置、技能培訓等形式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讓萬余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增收。
在掌握了一技之長的村民中,有很多創建起自己的雕刻工作室,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曲陽石雕產業振興中來。
以“數字化”賦能“產業興”
傳統雕刻工序的簡化,傳統工具使用的弱化以及粉塵在雕刻場景中的消失……雕刻產業一系列的新氣象,都歸功于“數字雕刻”。時尚的數字雕刻已在曲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位于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的眾友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外裝車間里,3名工人正在調試檢測一臺四軸四聯動數控機床的電氣線路。這臺長7.5米、高3.5米的機床,是為當地一家石雕企業專門定做的,經過焊接、加工、總裝等7道工序后即可投用。
“從三軸三聯動承重石材9000公斤,到七軸七聯動承重20000公斤石材的系列數控機床,全部由我們自主研發和獨立生產。”眾友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強介紹,公司從2015年創辦以來,始終緊盯核心技術攻關,這些年先后取得了硬件和軟件方面創新專利20項,其中3項為發明專利。
近年來,曲陽縣全力推動石雕數字產業和石雕產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從8年前由眾友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獨家研發出首臺石雕數控機床,到現在全縣石雕數控裝備研發型企業發展到3家,該縣2300多家石雕企業數控裝備應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目前80%以上雕刻企業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升級改造,開啟了曲陽石雕的數字化時代。
正是數控設備帶來的諸多好處,讓曲陽縣諸多雕刻企業躍躍欲試。該縣因勢利導,以成立數字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載體,通過廣泛開展行業發展交流會、數字化典型推介會、設備應用技術培訓會等,培訓數字化復合雕刻人才2000余名,助推547家石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如今的“雕刻之鄉”曲陽,數控機床的普及已成燎原之勢。
構建雕塑產業集群、打造人才興業孵化基地、培育數字轉型先行區……如今,在曲陽縣的雕刻大道上,叮叮當當,那是傳承的聲音,機械轟鳴,成為產業興縣的脈搏。(通訊員 唐笛 李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