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少年熱衷于網絡游戲,犯罪分子看準這個時機,利用其心智不全、防騙意識不高的特點,冒充游戲玩家、異性玩家、游戲運營商等以低價交易、免費贈送皮膚、裝備等幌子實施詐騙。近日,息縣法院審理了一起以冒充游戲客服的身份,騙取對方微信賬號信息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
基本案情
去年2月份以來,付某冒充“蛋仔派對”游戲客服,通過收購微信號的上級人員提供的話術材料和游戲玩家聊天,騙取對方的微信賬號信息,并以一個微信號200元到700元不等的價格出售給上級人員,上級人員再通過虛擬貨幣USDT交易打入到付某的U幣錢包。隨后,付某將販賣公民個人微信賬號獲利的兩個U幣錢包中的U幣提現到自己微信、支付寶、銀行卡賬號中。
判決結果
案發后,公訴機關依法提起訴訟。息縣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進行了審理。經審理后查明,被告人付某違反國家規定,向他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付某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依法可從輕處罰;無前科、系初犯,退出全部違法所得,預交罰金,均可酌情從輕處罰;自愿認罪認罰,可以從寬處理。法院依法作出判決:被告人付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付某退出的違法所得,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法官說法
未成年人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好奇心較重的年齡,他們接觸互聯網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但因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強等特點,對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大量未成年人的信息被網絡應用軟件不當收集、使用,甚至被推送給不法分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高額打賞、高額充值、過度消費等方面問題較為普遍,極易成為網絡詐騙犯罪的受害者,甚至為網絡詐騙的實施者。
法官提醒
網絡詐騙套路深,陷阱重重,未成年人要提高警惕,不輕信任何“免費領取”“大額返利”“無門檻、高收益兼職”等說辭,不與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隨意進行轉賬充值,不輕信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輕易添加陌生人為好友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家長、老師或撥打110、反詐專號96110等方式進行舉報。
未成年人監護人要關注未成年人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引導孩子適度上網,加強對孩子反網絡詐騙知識的灌輸,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同時保管好手機和相關賬戶信息,不把自己的支付密碼隨意告知未成年人,不要讓未成年人隨意使用自己的銀行賬戶,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介入,依法尋求權益救濟。(郝昱瑋 龔子歌 包莎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