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許多金融產品在網上隨處可見,這其中就包括網絡借貸。不同于傳統的借貸方式,網絡借貸客觀上有操作便捷、流程簡單的特點,然而,有些網貸平臺卻風險暗藏。
近日,不少網友在某投訴平臺上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來自網貸平臺方的扣款短信。未輸入支付密碼便被扣款,有網友甚至表示自己連扣款提示短信都沒有收到。
“我的錢到底去哪兒了”
不久前,在哈爾濱讀大學的王斌收到銀行卡扣款信息,顯示已向某網貸平臺支付299元人民幣,在此期間,他并沒有輸入支付密碼,也未在扣款前收到任何提示。值得注意的是,王斌在下載了與之相關的App(應用程序)、注冊并填寫完銀行卡號與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之后,發現軟件使用前要先收取費用。出于謹慎,王斌并未使用該網貸平臺并隨即卸載。令人意外的是,兩天后,王斌仍然收到了平臺的扣款信息。
這種遭遇并非個例。筆者在梳理相關情況后發現,投訴平臺上與之相關情況的投訴已過萬件,大部分投訴內容與之相仿:下載網貸App、注冊、填寫個人信息、扣款。由于還未使用過網貸借款功能,不少用戶對被扣款的原因疑惑不解。
據統計,存在“不知情便扣款”情況的網貸App至少有10余款。網友表示,平臺扣款數額從98元到299元不等,扣款理由也是五花八門,“個人信息評估推薦服務”占多數,但不少用戶并不知自己已使用過此項信息評估服務。
服務協議暗藏扣款名目
還未借款,為何已經被收取了費用?“個人信息評估推薦服務”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費嗎?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所謂需要收費的“個人信息評估推薦服務”,多隱藏在用戶剛注冊時填寫的服務協議里。事實上,用戶在注冊過程中,會有需要自行勾選的服務協議,“我已閱讀并同意《代扣服務協議》”“登錄即代表您同意《用戶服務協議》”“我已閱讀并同意《評估推薦服務協議》”……收費的信息評估推薦服務就在其中,利用不少用戶很少會認真閱讀注冊時相關協議的心理,就這樣“拿走”了用戶的錢。
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注冊時“不知不覺”地就“開通”了免密支付。從注冊到自行勾選服務協議再到開通免密支付,一個再尋常不過的注冊場景,實際上卻陷阱重重。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網貸平臺對于關鍵性條款沒有給予明確提示,而是隱藏于條約中,這本身就侵害了用戶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這樣的約定理應無效。在用戶并未產生貸款業務、網貸平臺也沒有提供任何服務的情況下,平臺“五花八門”的收款是不成立的。
擦亮雙眼選擇正規平臺
朱巍認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與網貸App進行合作前,也應對其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資質進行考核,確認其是正規平臺后再與其合作。若網貸平臺缺乏資質或相關證明,第三方支付平臺還要跟它們合作,就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近期,網貸行業清退步伐不斷加快,上海、四川、深圳等地相繼公布了網貸機構清退名單。監管引導機構良性退出,有利于化解行業風險,加快行業出清,凈化市場環境。前不久,北京也公示了第二批15家網貸“黑名單”。一直以來,一些不良網貸平臺引發的問題屢見不鮮,亂象叢生,侵害了用戶權益。監管部門及時出手,對于營造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無疑是強有力的信號。一些不良甚至非法網貸平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正當權益,有些較為極端的案例甚至對用戶的正常工作、學習、家庭生活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危害之大實在不可小覷。
對于網貸平臺使用者來說,如何能夠準確識別“套路”,避免個人利益受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許多網貸App是不合規的,“套路”層出不窮,也給識別和判斷造成了不小難度。用戶要擦亮眼睛,盡量不要使用許多不知名的網貸App,也不要通過這類產品來理財。與此同時,要注意注冊協議中所涉及的相關隱私問題,努力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標簽: 網絡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