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行長 陳中新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支持脫貧攻堅和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建設銀行2019年扶貧工作會議提出,“要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洞察精準扶貧的現實痛點”。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發揮金融優勢,做好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金融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洞察農村金融供給現狀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新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表明解決供給側的“不平衡不充分”將是我國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核心內容,目標是減少無效、低效的金融供給,通過產品創新、理念轉變、市場結構調整,改善供需結構,提升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滿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需求的能力。
當前,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其中,“三農”領域金融服務是主要的短板,仍存在農村金融供給結構不合理、供給效率不高、供給適應性不強和供給易得性不足等情況,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突出表現在:一是金融資源配置的馬太效應加速了資金從邊遠農村向中心城市的流動。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收益率低、風險高,資本出于逐利性,不僅不會自動流入農村,反而源源不斷地把農村低廉資金轉移到城市,信貸資源在城鄉之間處于失衡狀態。中科院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二是資金流動的馬太效應造成原本匱乏的農村金融資源更加匱乏。無論是金融服務的渠道、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還是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等方面,農村都與城市形成巨大落差。據統計,2017年末我國農村每萬人有銀行網點數僅為1.3個,村均0.24個。各家金融機構線上服務渠道的推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象,但可及性、易得性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三是農村人口金融知識能力欠缺成為制約農村社會進步的障礙?!吨袊r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4)》調查顯示,農村家庭有接近40%的家庭金融知識水平為0。脫貧攻堅實踐表明,最為貧困的一部分人,除了因疾病或殘疾喪失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的,大多是因勞動技能不足、市場反應能力不強及金融理財技能掌握水平過低而貧窮。且對正規金融服務認識不足,普遍缺乏金融風險意識與辨別能力,容易受利益誘惑,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問題時有發生。四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在改變傳統農村面貌,催生新的金融與非金融需求。如:開農家樂需要資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資金承租土地、購買生產資料、聘請工人;農村電商、市民農園、鄉村民宿、觀光農業等新業態不斷出現,更需要金融機構創新符合現實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金融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支撐。越是當脫貧攻堅進入到關鍵時期,越是要突出金融工作者的專業性,并以良好的專業素養為這項偉大的事業貢獻金融智慧。從供需視角看扶貧工作,“扶”是供給,“貧”有需求,落實精準扶貧方略,需要貫徹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以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給,尋找到金融支持長期穩定脫貧的新路徑。
創新金融扶貧新模式
2018年末云南農村貧困人口181萬人,貧困縣40個,貧困發生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扎根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主動從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高度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認識脫貧攻堅的深刻意義和現實痛點,通過創新模式賦能脫貧攻堅,開啟金融扶貧的第二曲線。
增加信貸供給。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主動做好“信貸補短”工作,引導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一是重點助力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位于“三區三州”的怒江州、迪慶州在道路交通、水利水電、義務教育、危房改造、基本醫療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5月末,在全省貧困縣(區)貸款余額565.02億元,帶動和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和增收近60萬人。一筆筆貸款如同一束束火把照亮貧困地區的脫貧之路。二是著眼城鄉一體化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圍繞省政府“三張牌”戰略部署,契合區域資源稟賦為云花、云茶、云煙、云藥、云游提供“五云”特色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以普惠金融“精準滴灌”推動高原特色產業升級,累計投放“五云”融資支持12.51億元,讓新金融的陽光雨露更好地“滋潤”金字塔底層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三是把支持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創新“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戶”、“農村合作社+農戶”等共同借款人模式,帶動多方共贏。2018年末全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65.11億元,“支持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帶富一方百姓”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拓展渠道供給。下大力氣建設金融基礎設施,持續在貧困地區增設物理網點和自助銀行、布放設備機具,提升鄉村地區金融資源的獲取能力。全行在貧困縣域設立物理網點97個、建設自助銀行212家、設置ATM650臺、投放自助柜員機517臺。在全省主要鄉鎮和農村地區布放“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4184個,持續提升服務覆蓋度和便利性,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有效延伸服務網絡,以“善融商務+地方龍頭企業+貧困戶”的電商扶貧模式,架起供銷銜接的連心橋,解決貧困地區、貧困戶農產品難賣、賤賣的問題,拓寬云南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和貧困人口增收渠道。目前實現省內36家貧困地區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善融商務平臺,2018年實現善融商務線上扶貧交易額5382.85萬元,惠及24個貧困縣和定點扶貧點,為“云品”插上飛出大山的金融翅膀。
創新科技供給。“越貧困的地區越需要高科技的滋潤,越困難的問題越要用互聯網的思路來破解。”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依托建設銀行幫助云南省政府建設的智慧政務平臺,將數字化建設延伸到扶貧領域,滿足廣大農村的“非金融”需求。在“裕農通”普惠金融APP加載政務服務功能,首期上線112個政務服務事項,努力將4184個服務點打造成“村口政務服務中心”,為周邊農村百姓提供戶籍辦理、出入境證件預受理等政務服務便利。全國首創在省分行定點扶貧點布放智慧柜員機,加載52項智慧政務及便民繳費功能,顛覆了要到政府辦事大廳辦理政務的傳統概念,成為村民身邊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大廳”,解決農村、山區百姓辦事最后一公里,推動“政務服務無處不在”,讓地處深山里的村民們有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長”的幸福感。
豐富“知識”供給。踐行建行大學宗旨,依托“金智惠民”等項目,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與云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合作,啟動《云南省金融素養提升千人培訓計劃》,為包括涉農群體、扶貧對象、基層鄉鎮扶貧干部、小微企業主、政府部門金融管理者在內的群體普及金融知識,解讀國家政策。針對定點扶貧點與貧困地區,開發精準扶貧專業課程,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把農業技術知識與專業技能送到田間地頭、送到扶貧干部、貧困村群眾身邊,舉辦扶貧培訓157次,幫助貧困農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升技能,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在臨滄耿馬舉辦的建行大學“甘蔗病蟲防控與抗旱保苗技術”培訓,成為了“金智惠民”工程下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幫扶和貧困地區致富帶頭人培訓的鮮活注腳。
探索“金融+”多樣化供給。注重開展廣泛合作,凝聚各方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多渠道、低成本資金和多樣化、便捷化服務,有效支持貧困地區民生工程和產業發展。設計“融資+融智+股本金投入+引入戰略投資者”的產業扶貧方案,引入定點扶貧點當地烏骨雞養殖龍頭企業鹽津萬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云南省內養殖產業龍頭企業昆明華曦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帶動當地走出一條標準化、規范化烏雞養殖產業發展道路,實現427戶貧困戶增收脫貧。積極試點“期貨+保險”金融復合產品幫助農戶有效管理特定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波動,聯動建信期貨、云南農墾及太平洋保險公司設計橡膠價格保險,對版納州1000噸橡膠進行投保,2018年勐海縣黎明農場1672戶膠農在價格下跌時獲得賠付價格保險50.32萬元,將損失降到最低。引入拼品旅游開展合作,從6月起,游客到文山廣南多個景區旅游,使用建行龍支付購買景區門票或船票,除獲得購票優惠外,每成功支付一筆,將捐贈5元用于廣南扶貧事業。協調省財政廳等相關部門資金210萬元,為定點扶貧點鹽津縣落雁村做好道路打通與硬化工作。此外,母親健康快車、“善心慧思”、“積分圓夢”、“愛心水窖”、捐建衛生室等系列公益活動,提升了金融扶貧的精準性與有效性。
書寫扶貧攻堅新答卷
當前,貧困地區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交匯期。金融人有責任把金融資源往最需要的地方去引領,尤其要把其引流到農村里參與建設。下一步,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將認真做好新扶貧模式的總結與推廣,以金融新供給帶動脫貧攻堅取得新進展。
加大信貸投入力度。將產業扶貧擺在突出位置,重點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長效產業扶貧項目,探索商業可持續模式;創新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貸款產品,解決種植類農業企業部分投資項目融資需求,支持大型龍頭企業發展,并以此帶動服務好其上下游小微企業和農戶。創新普惠金融新模式,圍繞省政府“三張牌”,精準支持貧困地區“五云”等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推廣小微快貸、云稅貸、平臺快貸、云商貸、商圈易貸等普惠金融產品,“貸”動鄉村產業“旺”起來。助力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支持貧困地區水利交通、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對民生經濟拉動效應明顯的項目建設。2019年全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新增不低于9億元,深度貧困地區貸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貸款增速。
加快渠道建設進度。在兩個貧困縣域新設物理網點,增加金融網點對貧困地區的覆蓋。豐富“裕農通”服務平臺功能,鼓勵和優先支持在扶貧攻堅地區加強服務點設置,到2019年末“裕農通”服務點達到6000個以上,全省37個無機構縣域達到100%覆蓋。積極探索“滇貨出山”電商扶貧工作,豐富善融扶貧商品,拓展幫扶范圍,大力推廣定點扶貧優質特色農副產品線上銷售,2019年善融電商扶貧交易額力爭完成6000萬元。
加強科技賦能扶貧。充分利用好我行幫助政府搭建起的貫穿“省州縣鄉村”的智慧政務平臺,加大與各級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財政等管理部門的合作,加大G端連接,實現平臺、數據、服務等功能鏈接,探索扶貧新模式。積極構建以智慧政務為核心的貧困地區公共服務生態體系,如將惠農領域“云稅貸”、“小微快貸”等普惠金融特色業務內嵌系統,配合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推動當地誠信建設,真正破解農村信用缺失、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供農業生產、涉農信息撮合、惠農管理等多維度多場景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幫助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農戶增收;搭建云診療平臺,聯合第三方將優質的醫療資源引入貧困地區,使得鄉村農民可以在線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讓金融從冰冷高貴轉向溫暖質樸。
擴大金融知識普及。借力建行大學“金智惠民”工程,開發扶貧精準課程,深入推進產教融合,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金融普及和實用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好建行大學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向扶貧對象、涉農群體、基層鄉村扶貧干部、小微企業主等進行特色化的金融知識和業務技能輸出,用金融的手段助力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
提升資源整合質效。推動資源整合者與資源擁有者走在一起,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作戰中破解扶貧難題。以點帶面,在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等涉農行業中復制推廣鹽津縣落雁村烏骨雞產業扶貧模式;借鑒推廣“N+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通過投行等非信貸手段撬動更多資金支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與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掛鉤機制與服務模式。
標簽: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