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麥田,隨著幾聲啁啾熱鬧起來。在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四義莊村,棕扇尾鶯雛鳥在麥穗上跳躍,雌鳥在捕蟲喂食。鳥類展翅翱翔之間,給綠油油的麥田增添了幾分生機與靈動。藍天白云下,村莊、河流與麥田交相輝映,多彩自然的風韻引人流連。
隨著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一幅幅人水和諧的生動畫面在首都北京鋪陳開來。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在京城安家落戶。
歡欣跳躍的棕扇尾鶯是一種小型鳥類,體長9厘米至11厘米。上體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和棕白色眉紋,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紋細弱而不明顯。此鳥常見于海拔1200米以下,常棲于開闊草地、農田及甘蔗地,是筑巢高手。
【資料圖】
除了棕扇尾鶯,大興區目前觀測到野生鳥類211種。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鹀、“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等珍稀野生動物也紛紛安家落戶,生物多樣性“朋友圈”逐漸擴大。
不止在城市周邊,珍稀鳥類同樣出現在北京的中心城區?!耙郧笆呛脦着_相機手機擠在一起對著一只鳥拍,只能拍到10多種鳥?,F在是好幾臺相機對著一群鳥拍,鳥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在豐臺區能拍到70多種鳥類,有時候都抓拍不過來!”拍鳥達人高洪升說。
高洪升家住豐臺區,自10年前退休,就開始用手機和相機記錄環境變化。他感受最深的是,“觀鳥不用到郊區,家門口就藍綠交織,鳥雀成群”。隨著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家門口就能拍到震旦鴉雀、紋須雀、白眉鳩鹟、中華攀雀、熊貓鴨等珍稀鳥種?,F在,在園博園、曉月湖、宛平湖、北宮森林公園……就連城區的沙窩橋、涼水河、蓮花池等水域,也時常見到抓拍小鳥的人們。
鳥類翔集離不開青山綠水。為守護“綠水”,豐臺區2021年獲批北京市首個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試點,2022年設立全市首個區級水生態監測實驗室,在水環境及水生態治理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生態環境好轉,不只有居民眼見為實,更有調查數據說話。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張敏告訴記者,2022年豐臺區分別于春季、夏季、秋季對轄區三大水系14條河流25個監測樣點開展水生態環境狀況野外調查,共捕獲魚類30種2487尾,較2021年增加8種1333尾,新發現馬口魚、寬鰭鱲等4種清潔指示魚類,水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目前區域內14條河湖中涼水河和小清河處于良好狀況,永定河等8條河流處于中等狀況。尤其是2023年年初至今,豐臺區2個國家考核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為100%,7個市級考核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為85.7%。
要留住鳥群,不止需要綠底色,更需要充裕的“口糧”。大興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他們在堅持以鄉土樹種、長壽樹種、抗逆性強的樹種為選擇的前提下,更多考慮為動物提供食源的苗木品種,比如栽植柿子樹、山楂樹、海棠樹、珍珠梅等,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食物鏈,增加生物多樣性。
自2021年起,大興區在平原生態林地塊內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成為“常規操作”。截至今年3月,共建設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31處,建設小微濕地46處共28372平方米,鑲嵌在城鄉各處的小微濕地,成為動物們的重要飲水地。同時,增設人工鳥巢、昆蟲旅館,種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幫更多野生動物安居。
此外,大興區還推動新造林與原有零散綠地連通連片,暢通生態廊道,為動物遷徙提供生態跳島。同時,著眼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統籌推進污染防治、生態補水等措施,使森林與建筑相交互,自然和城市相融合。
為摸清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北京市將于2020年至2025年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2022年,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560種,2020年至2022年累計記錄6408種。其中,高等植物累計2111種、脊椎動物399種、昆蟲2396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303種、藻類315種、大型真菌884種。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曹志萍表示,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往往涉及大尺度大空間和長時間跨度。2022年,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為71.1,實現連續多年穩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在北京,作為生物重要通道的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69.5%,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補給”條件,實現了水里和陸上的通行自由。(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