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流意
來源 |AC汽車(ID:acqiche)
歡迎供稿 | Autodealer@163.com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統計,2023年一季度4S經銷網絡增長約700家,全國總量已經超過3.4萬家。
回看2022年,我國新增4S店3738家,但增長來自于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車企渠道擴張。
有人開疆擴土,就有人丟失城池。合資車企當下的處境就是后者。
杰蘭路LandRoads數據顯示,2023年1季度,比亞迪王朝網絡新開124家銷售網點,海洋網新開了90家銷售網點。
2023年的中國車市仿佛呈現出新景象:一邊是新能源車開足馬力,另一邊是燃油車賣不動了。而合資車企的壓力向下傳遞,旗下經銷商早已“叫苦連天”。
不過,按照以往的行業慣例,每當經銷商“叫慘”時,廠家多少要“意思意思”,給出一些補貼或下調銷量目標等舉措。
只是,在當下新能源車搶占話語權的語境里,主流合資車企大象轉身,弱勢合資車企則是“泥菩薩過江”,還顧得上經銷商的生死嗎?
傳統經銷商“嗷嗷待哺”
把時間往回調一調。
2013年-2014年,中國乘用車銷量連漲,但經銷商的虧損面并沒有明顯下滑。原因很簡單,4S進入高速增長期,從2010年的1.6萬家,增長至2013年的超2.2萬家。
對應到行業,2014年底,寶馬與經銷商“內斗”成為標志性事件,經銷商要求寶馬落實50多億元補貼的承諾;以及將原定的2015年同比增加10%以上的銷量目標,減少至和2014年持平。
彼時,一汽-大眾奧迪已經為350家經銷店發放了15億元補貼;奔馳以“特殊銷售質量獎勵”名義給予經銷商額外獎勵,每輛補貼4200元-7250元。
進入到2018年,車市首次陷入負增長,經銷商虧損面迅速提升至39%。
這一年,寶馬不知是否因為汲取了以前的教訓,主動宣布大額現金補貼經銷商,每輛車最高補貼1.8萬元。
再到2021-2022年,車市實現微弱正增長,但經銷商虧損面卻創下10年新高,新能源車成為致命一擊的因素。
燃油車市大蕭條,經銷商“叫苦連天”,按照往年的行業慣例,廠家必然會出手。
據微博博主“桑之未”透露,今年1月份,寶馬針對完成任務的經銷商,每臺車補貼6688元。補貼不分油車、電車、國產車、進口車,均為6688元。這也是寶馬近幾年首次補貼經銷商。
據該博主介紹,2022年1月,寶馬減少1個點返利,以及2022年寶馬多次上調新車零售價格,2023年2月寶馬再次上調新車零售價格;與此同時,零售市場競爭比以往年份更為激烈,上調零售價格,基本都是經銷商消化了。這也導致經銷商盈利會出現問題,廠商關系又到了老話重提的時候。
《車fans》孫少軍也表示,5月車市值得關注的是合資品牌的整體“投降”。合資車企在國六b推遲后,都不約而同地開始公開宣布降低銷售目標,表示“要讓4S店盈利”。這意味著,燃油車價格戰的能力已經到極限。
“所有人都知道現在所謂的價格戰,更多的是廠家逼4S店割肉喂客戶,但是長期虧損必然導致4S店大面積倒閉跑路。所以為了維護最基本的銷售渠道數量,包括BBA都必須收縮價格了?!?/p>
在油車需求疲軟和新能源車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傳統經銷商亟需廠家“雪中送炭”。寶馬再一次做出了榜樣,其他豪華品牌會跟進嗎?
可以肯定,二線合資車企的經銷商早已望眼欲穿。
合資車企 “力不從心”
同樣把時間回調。
2016年是合資車企在華的高光時刻。根據蓋世汽車的數據,2016年的上汽大眾,曾經是中國汽車市場上唯一一家年銷量接近200萬輛的車企;然而,2022年其銷量降至132萬輛,降幅高達34%。
上汽通用2016年的銷量為188萬輛,2022年降至117萬輛,降幅高達37.6%。長安福特鼎盛時期年銷量一度接近百萬輛,但截止到2023年4月份,長安福特的整體銷量僅5.4萬輛。
即便2022年呈現增長態勢的豐田,在2023年也陷入增長困境。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豐田、本田、日產累計在華銷量均出現大幅度下滑,其中本田、日產同比下降超過35%。
主流合資車企銷量滑鐵盧,而處在二線的弱勢合資車企,處境更加艱難,甚至退出中國市場。
我們曾整理了斯柯達、馬自達、三菱、英菲尼迪等7家二線合資品牌近四年的銷量情況,“銷量四連跌”“被邊緣化”是共性特征。
一個不爭的事實,外資品牌通過合資模式在中國市場躺贏的局面已被終結。經銷商靠代理合資品牌就能躺賺的時代,也要畫上句號了。
不過,合資車企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強弱不同,因此后續的發展策略變化,更關系到經銷商命運。
比如BBA、大眾、通用等合資品牌正在中國市場強補電動化“功課”,隨著各自的電動車產品投放,曾經一起打江山的經銷商渠道仍需要團結和維護。
也有合資品牌快速瘦身,大幅度削減產能,比如長安福特砍掉近百萬輛產能;再比如現代汽車,在中國市場銷量急轉直下,但其在海外市場表現極為亮眼。
這對經銷商而言是比較可怕的。一旦車企放棄抵抗,那么經銷商體系就自動進入大清洗階段,退網或倒閉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在燃油車失勢的事實面前,合資車企也在經歷“大象轉身”的陣痛,對于昔日的“盟友”,只能說是有心無力。當然,只靠廠家輸血,也很難從根上救活經銷商。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車賣不動了,經銷商也沒有坐以待斃。
有媒體近期在文章中透露,面對油車失勢,有經銷商用寫聯名信,拒絕提車,甚至退網的方式向車企施壓,要求車企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有經銷商將庫存車低價賣給綜合汽貿商、資源商,以求快速回本;也有經銷商集團開始收縮燃油車網點,增加新能源品牌店.
事實上,經銷商開始倒戈電動車,并不意外。畢竟,追著風口跑是商人的本能。
寫在最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合資品牌在中國電動化浪潮中,還需要多久會緩過來,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夠活下來的都是資金雄厚且下定決心的。
正如一位行業大咖在文章中寫道,接下來只有有財力的廠家,才能活下來。包括部分造車新勢力、二線合資品牌等在內的廠家,在第三季度季度前,都會面臨著現金流枯竭的窘境。正常狀況下,10-15家品牌會率先出局。
在他看來,中國汽車市場的資金鏈斷裂危機,正在到來。
對于傳統經銷商而言,等不到廠家輸血營救,自然也不會傻傻的做個“癡情兒”,熬到車企電動化成功轉型的那一天。
倒戈新能源品牌、逼宮廠家、退網或者換個賽道,經銷商的轉型決心,顯然要比車企更加堅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