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監管機構召集保險公司進行座談,要求保險公司控制利差損風險,將人身新產品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3%。一石激起千層浪,保險主體紛紛下場炒作產品停售,業內對于分紅險為代表的理財型保險關注度也逐漸升溫。
從壽險費率改革歷程上來看,每一次的預定利率下調幾乎都呼應了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壽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其結果就是壽險產品費率大幅提升,傳統壽險相對于理財產品、銀行存款的吸引力也大為減少。同時,預定利率下行也倒逼壽險行業開發和推廣創新型產品,分紅險、萬能險等蓬勃發展并波浪式前進。
2023年,壽險行業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在長期利率下行、理財打破剛兌、股市底部震蕩和預定利率下調的背景下,分紅險等新型壽險是否還能夠迎來爆發式增長,此時此刻,是否恰如彼時彼刻?
【資料圖】
保險分紅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英國。1776年,為抵御工業革命后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通貨膨脹和利率波動,英國公正生命保險社將保單保費的10%作為分紅返還給投保人,是最早的保險分紅,但并未形成成熟產品。直到1983年,英國標準入壽保險公司開發出標準的累計式分紅壽險,分紅險才正式面世并蓬勃發展。
我國分紅險的引進同樣受到通貨膨脹和利率波動的影響。1978年我國恢復壽險業務后,并未對壽險業務定價進行限制,在經濟快速增長、高通貨膨脹和高存款利率的環境下,傳統壽險的預定利率也逐年上行,最高曾攀升至9%以上。1996年,持續當年的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我國進入降息周期,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從10.98%急劇下降至2.25%,在保險公司主要投資方式為銀行存款的背景下,保險公司利差損迅速擴大,出現重大經營風險。
1999年,原保監會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規定新開發壽險產品的保單預定利率不得超過2.5%,隨著預定利率的下調,傳統壽險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與存款相比吸引力下降,市場出現萎縮。在這一背景下,2000年前后,壽險公司先后引入了分紅險、萬能險和投資連結型保險三種形式的創新型壽險,與此同時,個人代理人數量急劇擴張,分紅險受益于其高演示利率和高度靈活性,成為個人代理人主推險種,在壽險公司產品中占比快速上升,到2011年,分紅險在壽險保費規模的占比達到90%以上,成為壽險絕對主力產品。
影響理財型壽險發展的主要監管政策
分紅險快速增長并高位運行的同時,分紅險營銷亂象也愈演愈烈,很多消費者在未全面了解產品風險的情況下將存款轉為分紅險產品。從2011年2月開始,金融機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重新升至3%,超過壽險預定利率,而分紅險的實際收益卻遠不及營銷員展示的最高利率。在多種因素的激化下,2011年開始出現分紅險的集中退保潮,當年四家頭部壽險公司短期分紅險退保金額同比激增60%。
2013年開始,監管機構開始推動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工作,將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2015年9月,原保監會印發《《關于推進分紅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將分紅險預定利率指導上限調整為3.5%,超過3.5%的,需要報監管機構審批。在監管政策引導下,保險機構普遍上調分紅險預定利率,分紅險價格下降、利潤空間收窄,持續十余年的分紅險熱潮開始降溫,分紅險占人身險公司保費的比例開始下降。
數據來源:平安年報、太平洋年報
回顧分紅險在我國的發展,可以發現,分紅險發展總體上受到利率水平和壽險預定利率的影響。分紅險預定利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之差與分紅險占比呈現較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上市公司年報
從2019年開始,金融機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保持1.5%的水平,壽險預定利率下調,有利于激發保險公司推廣分紅險產品。但是,與90年代末壽險預定利率下調不同,當前壽險市場面對的內外部環境已有很大的不同,分紅險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同二十年前截然不同。
從機遇方面看,一方面,當前國內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GDP增速放緩,且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相應存款利率水平也保持低位運行,壽險特別是分紅險面對的“跨界”競爭壓力大為減少。另一方面,預定利率下調后,同樣收益水平下分紅險費率得以提升,加之當前投資端波動較大,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分紅險與投保人分擔經營損失,因此保險公司推廣分紅險的動力大大加強。
從挑戰來看,一是分紅險產品形態比較復雜,既有保險又有理財,且保險公司對理財端的收益分配具有絕對話語權,一旦分紅收益不及預期,很可能印發大規模投訴、退保,影響保險市場穩定;二是監管機構對于保險的定位發生變化,從2016年開始,監管機構提出“保險姓?!?,強調保險社會功能,要求保險更多發揮風險保障的社會價值。在醫療、養老、意外死亡等場景下,醫療險、年金險、定期壽險、年金險更能夠契合保險消費者的需求,也受到監管政策的支持和鼓勵,而分紅險當前的社會價值還不夠突出,監管支持力度較??;三是國內保險市場更加成熟,保險消費者在選擇保險產品時,更青睞產品結構簡單、杠桿高、保費低的保障型產品,對分紅險、萬能險等結構較為復雜的產品存在天然的戒備心理;四是分紅險資產端壓力增加,分紅收益不確定性加大。當前,分紅保險三大收益來源——利差益、死差益、費差益均面臨一定程度挑戰,利差益方面,在利率水平長期低位運行、權益市場波動較大、企業信用風險上行等因素影響下,保險企業投資收益水平可能下降。死差益方面,2022年我國人均壽命77.93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升,人均壽命還有增長空間,影響死差益收益。費差異方面,代理人數量持續下滑,影響高利潤產品銷售,費差異空間收窄。三差同時承壓的情況下,分紅險收益可能出現較大波動,大幅不及預期后會出現大規模退保,影響市場穩定。
從國外壽險的發展歷程來看,壽險市場呈現從保障型產品為主向理財型產品為主的發展趨勢,但是產品結構轉型背后,是成熟保險市場已經形成滿足消費者保障需求的壽險產品體系,且具有較為成熟的資本市場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能夠保障投保人獲取穩定的收益。
前期,我國壽險市場在保障型產品不足的情況下,直接跳躍式地發展了理財型壽險,當前監管正在引導壽險行業“補課”——從理財型轉回保障型。我國消費者在經歷了分紅險從狂飆到冷卻之后,對理財型壽險的認知也更加理性,加之疫情過后消費者預期扭轉,在壽險領域也出現消費降級——對于低杠桿、高風險產品接受度下降,對于高杠桿、高保障產品更加青睞,而分紅險顯然屬于前者。
預定利率的下調,雖然為分紅險等理財型保險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想象空間,保險機構似乎也有足夠的熱情去開發分紅險產品,但是分紅險面對的監管環境、經濟形勢、消費者群體已經大為不同,分紅險如果希望能夠重現往日輝煌,則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迎接更大的挑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