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些年輕人開始嘗試通過評論“哭窮”等手段反向馴化算法,如頻繁表達“太貴了,買不起”“我不打算買了”等,建立所謂的“人設”,從而影響算法推送。這樣的“攻略”真能影響大數據嗎?“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如何根治?
平臺用戶反復評論“機票太貴”
價格驟降2000多元
有媒體報道,一名年輕人通過反復評論“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后,發現機票價格從4309元降至1903元,降價超過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臺官方客服告訴記者,機票價格實時變動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即便這名消費者有反復評論的行為,也無法證明最終降價是由用戶所評論的內容決定的。
除了出行平臺的減價“攻略”外,記者在社交平臺上還看到了多條外賣紅包“攻略”,在這些帖子下,充斥諸如“某某軟件,我要卸載你”“我真的生氣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評論,并稱如果卸載了軟件,過幾天重新下載之后,會獲得更多紅包。
通過這些手段,真能左右平臺給消費者設定的“人設”嗎?對此,多家外賣平臺并未明確回應。某平臺客服稱,平臺發放紅包是獲客的常規操作,不會給消費者貼上所謂“標簽”。
也有消費者反映,不同的手機看到的價格各有不同。“用兩個手機訂外賣,價格差好幾塊,退出去再進去,價格又加了好幾塊。網購也是大數據殺熟,賬號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
上述外賣平臺客服表示,所謂價格差異通常是優惠券或促銷活動導致的,如果出現同一產品的售價不同,可向平臺投訴反饋。
同一商品實際成交價格不同
所謂差異化營銷不能成“殺熟”借口
記者在一投訴平臺搜索發現,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投訴累計達8167條。例如,一位消費者反映,作為某平臺的十年鉑金會員,她上周訂的機票價格為2510元,而在另一平臺上,作為新用戶,相同航班的票價僅為2000元。
這到底是差異化營銷,還是“大數據殺熟”?專家認為,從手段上來講,二者的邊界難以厘清,但所謂差異化營銷不能成為“大數據殺熟”的擋箭牌。
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呂延輝表示,所謂的大數據殺熟是指經營者根據用戶的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要素,“對人下菜”,對相同的產品設定不同的價格標準。“這就要求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算法使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防止損害用戶利益,觸犯法律法規。”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北京市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朱巍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治大數據“殺熟”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現行法律,平臺對新用戶的補貼、推出沒有指向性的隨機補貼,以及差別化調整折扣力度,并不算價格歧視。
互聯網匿名與隱身成對抗算法新策略
專家:平臺更應加強自律
為了不被“算法”“算計”,不少用戶還將某社交平臺賬號頭像換成了一只粉色小恐龍,并修改用戶名為momo,通過相似的頭像與ID以表明自己是新用戶;平臺上也有所謂攻略稱,可定期清除瀏覽器記錄和緩存,或創建不同賬號、使用不同瀏覽器等方法,其目的就是盡可能“隱身”,讓大數據無法識別自己。
浙江旅游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曉峰認為,這些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徹底根治“大數據殺熟”,不能只靠這些“小聰明”“土辦法”。“互聯網和算法能夠很快識別出用戶的真實動機和行為。”
11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通知提出,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并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
張曉峰建議,政府和行業組織需要制定相關標準,將拒絕大數據“殺熟”和保護個人隱私變成一種行業自律和企業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機制,平臺更應加強自律,共同推進“算法向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