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網財經10月17日訊(記者 曾薔)10月16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金融分析》(下稱“《報告》”)。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昌林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經濟恢復、新舊動能轉換、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關鍵期,已經轉向主要依靠擴大居民消費、擴大內需、以投資于人為主擴大有效投資、以改革創新為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著力擴消費、防風險、促改革,形成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民經濟循環。
《報告》指出,2023年三季度,全球經濟金融形勢整體呈現“四分化”狀態;全球增長面臨下行風險,但短期內不會出現嚴重衰退。一是全球主要大型經濟體經濟周期分化,美國經濟仍體現較強韌性。二是不同經濟體通脹嚴重分化,部分發展中國家物價失控,美歐物價仍偏高,中國則從通縮邊緣緩慢回升。三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美國和歐元區等面臨較高通脹壓力的經濟體仍持續加息,但加息節奏逐步放緩,中國則仍有一定的降息訴求。四是國際金融市場漲跌互現,即使在同類市場中分化也較為顯著。大宗商品市場中的糧食品類分化明顯,充分反映糧食生產國差異境況,股票市場的此消彼長則映射了國際資本流動的新態勢。由于美國經濟大概率會軟著陸,加上我國經濟趨于好轉,全球經濟短期出現嚴重衰退的概率不大。
中國外匯市場階段性企穩。雖然中國經濟增速目前偏低,但由于美元指數趨于階段性見頂,疊加我國經濟基本面繼續回升、市場預期有所改善、與外部溝通合作機制更加順暢等利好因素,人民幣匯率及其市場預期有望階段性企穩。這能夠較好地與短期宏觀經濟、行業、微觀主體等數據相互印證。短期企穩態勢能否轉化為中長期周期性動力或結構性紅利,則需要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應堅持以我為主,以國內經濟周期為核心考量,加大財政與貨幣政策力度以提振總需求;優化市場機制,著力提升匯率制度彈性和市場風險緩釋功能;加大開放主動性,增強外國長期投資者信心。
《報告》認為,2023年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動能有所減弱,主因是在外需持續、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國內需求未能及時“補位”。進入三季度,隨著各項穩增長政策陸續落地,國內消費、投資和生產邊際回暖,支撐經濟逐步企穩;但需求不足仍是約束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為刺激需求,央行降息、降準并加大信貸投放,但從“松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路徑存在堵點,實體經濟信用收縮的問題仍然存在。“寬信用”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現是:社融增速持續下降,新增社融主要依靠政府債券融資的拉動;信貸增長主要依靠政策驅動,短期票據融資沖量的特征較為明顯。受實體資本回報率下降的影響和人民幣發行機制的約束,部分資金未能進入實體形成資本,“資金空轉”問題值得關注。三季度以來,隨著各項房地產利好政策的陸續出臺,房地產市場活躍度有所提升;但在銷售和融資環境尚未得到明顯改善的背景下,房企債務違約風險及相關金融風險仍需重視。
在出口持續下行的背景下,穩定和提升國內需求是關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短期逆周期調控和中長期結構性改革更需緊密協調配合:一是政府(包括央企)向居民部門讓渡更多收入,推動消費可持續增長;二是政府加大紓困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三是通過降低成本和擴大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提高實體投資回報率;四是通過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和改革基礎貨幣發行機制,暢通國內經濟金融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