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圌山是怎樣的景區?
竇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武都鎮。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市)主簿竇圌(字子明)隱居于此,故名。自麓至頂約5公里許,行道迂回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 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題下千古絕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后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鐫刻于山中石碑之上。竇圌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是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距江油市北25公里,距綿陽45公里,是四川省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
竇圌山最早叫做“猿門山”,因在南北朝以前,山上猿猴較多,加之兩山形如門,故稱“猿門山”。南北朝蕭梁時期,山上就有和尚建立了寺廟,猿猴被趕走,當地老百姓見山體由豆子大的石子構成,山形如圓形糧屯為“圌”,在這一時期稱為“豆圌山”。唐朝時期,彰明縣(今江油彰明鎮)有個叫竇子明的縣主簿,覺得圌山清幽奇險,好似人間仙境,便棄官隱居于此,在這里開山辟路,建筑廟宇,修仙煉道,使圌山上殿宇成群,樓閣聯翩。而后竇子明修煉成仙,騎鶴白晝飛升。于是“有仙則名”,后人便將豆圌山冠以“竇”姓,名“竇圌山”。
竇圌山景區內有哪些景觀?
通天道
從竇圌山牌坊開始,是一條通往山頂的步行石梯——通天道。通天道長513米,806級石梯,垂直高差63米,俊俏瀟灑,直指云端。
陡坡中間,有一單檐歇山式的天音亭,據說在這里小事休憩,可聞天籟之音。過天音亭,抬眼望去,兩巨石矗立如門,那就是“天門”。這座位于山腰的前寨門,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鄉紳歐某為躲避清軍和李永和、藍朝鼎義軍之間的戰爭而建。整個寨門由條石砌成,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氣勢雄壯?,F存寨門高2.45 米,寬2米,門額橫書"福地仙關",兩邊對聯日:“地籍云巖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煙。”
百味皇林
轉過“云巖剖石”,便來到了一處寬闊的平臺,這里是“百味皇林”。百味皇林向南的松林中,有“中國歷代皇帝廊”,塑有223尊帝王塑像,從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對每位帝王的生卒政績,興衰成敗,悉付簡介,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輝煌歷史的形象再現,也是中國當代石刻藝術的可貴探索。信步廊中,數千年的歷史風云撲面而來。
李白問道
百味皇林北面,有兩組塑像,一組是李白訪道。詩仙李白年少時讀書匡山,并往來旁郡,近游龍州、劍州、梓州,遠游益州、峨眉、渝州等地,尋仙訪道學劍。他曾先后從趙蕤(ruí,趙蕤和李白當時是唐代的“蜀中二杰”)習帝王學和縱橫之學,向東巖子討教神仙術和劍術,留有《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及“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句。李白一生好道即始于此時,一則因為唐代以道教為國教,蜀中道風猶盛;二則由于李白性愛山水佳勝之地,故常借訪道求仙之名而行問道名山之實,“詩仙”乃“游仙”也。
白皮松風亭
兩組塑像之北,有一座白皮松風亭。白皮松,或稱“白松”,也稱得上竇圌山一絕,主要生長在山腰石縫間,無土、無水、無肥,自然造化,花紋美麗,可供建筑、文具、家具、醫藥之用,是名貴的觀賞樹。據說,這棵白皮松植于南宋,歷經700多年仍然生氣勃勃,龍鐘挺拔,可稱竇圌山“活化石”,古人亦尊稱木土之神。古人們在朝山進香時,將紅布繩拴在此樹上,意為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壽。